传统胃部检查方法现状
1.胃镜是胃部检查的金标准,但是其侵入性强,价格高,检测痛苦,患者依从性低。
2.钡餐造影,射线,费用高,不能明确疾病性质,且不适用与孕妇的胃部检查。
3.CEA在胃癌胃液中阳性率50%,血清阳性率4.5%。特异性低。
4.C13只能用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胃功能四项筛查:操作简单易筛查,可用来确定胃肠镜检测人群。
如果还没有引进胃功能四项筛查项目就OUT了
"胃功能四项作为胃功能早期筛查已成必然趋势"
胃功能四项具体是什么呢
胃功能四项测试项目是胃蛋白酶原二合一联合测定+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检测。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年胃蛋白酶原研究的先驱Samloff发现胃蛋白酶原。根据免疫学特性的差异分为PGI和PGII。
PGI主要由胃底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PGII除由这些细胞分泌外,还由贲门腺、胃窦幽门腺和十二指肠Brunner腺分泌。胃几乎是PG的唯一来源,合成后的PG大部分释放入胃腔,仅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为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发现。病理学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于年在慢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的一种弯曲状细菌,并发现此类细菌邻近的胃黏膜都有炎症存在,于是通过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研究证明了这种细菌的存在的确与胃炎有关。
主要通过口来传播,跟甲型肝炎相似,40-70%的人都会感染,但不一定得病。
胃蛋白酶原(PG)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
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如Hp初期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但两者反应的情况不同,Hp感染是PG异常的原因之一,但Hp感染者PG不一定都异常,PG异常者,也不一定是Hp感染,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也会引起PG异常。不同地区的人群中Hp抗体阳性的比例在40%-80%之间,PG异常的比例在15%左右,其中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引起PG值降低的高危人群比例2%。
Hp检测主要测的是人体胃部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是绝大多数胃病的致病菌,但不是一定会引起明显的胃病。Hp感染,并不一定有明显的胃部疾病,但胃蛋白酶原异常,胃部一般都有问题。胃蛋白酶原可以发现的是一个有病的胃(约占体检人群的15%),再由胃镜进一步检查原因。
胃蛋白酶原和Hp在临床中的应用
1)作为胃癌普查初筛选的指标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有研究表明,血清中PGI降低对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具敏感和特异,PGI与PGI/PGII比值与胃底粘膜表面积密切相关,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癌中随胃粘膜萎缩加重呈进行性降低趋势,故联合测定血清中PGI与PGI/PGII比值是判定正常胃底粘膜与甚至是胃癌的病变粘膜的合适、可靠地无创新实验。
2)作为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
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是临床上重要的问题。联合测定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是判定正常胃底黏膜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乃至胃癌的合适、可靠的无创性试验,有胃底腺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血清PGⅠ水平与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提示PGⅠ升高者有溃疡可能,且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清PGⅠ水平升高者,应注意其是否存在溃疡的可能性,对于临床上无症状溃疡的鉴别具有意义。
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黏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泌酸过多有着密切关系,血清PGⅠ与溃疡的相关性也反映了这一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腺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PGⅡ也会发生变化,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3)作为HP根治疗效的评价指标
HP感染时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复发关系密切,粘膜相关性淋巴瘤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与肠型和弥漫性胃癌均有关。HP感染者血清中PG值高于非感染者,除菌后PG则显著下降,通过除菌治疗后的PG变化能够判定治疗效果,应用PGⅠ/PGⅡ比值意义更大,比值升高说明疗效显著。因此血清PG及PGI/PGII比值反应了除菌治疗后早期的变化,可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4)作为胃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研究表明把正常人,全胃切除后复发和无复发以及次全、大部分切除术胃癌患者PGI、PGR极明显下降(P0.01),胃癌术后及术后无复发患者PG、PGII水平也都极明显下降(P0.01),而术后复发患者与胃癌术后患者相比较,PGI、PGII水平都极明显升高(P0.01)。
总结
HP作为一个明确的致癌因素已经得到广泛公认。Hp感染对胃癌的长期作用于起始阶段,往往发挥先导作用并对胃粘膜存在长期持续的刺激。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Hp感染列为人类胃癌I类致癌原。单独Hp对40岁以上胃癌病人检出率太低,而Hp和PG联合能预测胃癌的进展,且其效果与胃镜的相似。
总之,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密切,在胃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和高危因素,其中PGI、PGI/PGⅡ比值降低也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胃蛋白酶已作为一种新的标记物,可以在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筛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早期胃癌诊断和筛选,不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诊断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和生存质量,已成为作为临床早期筛查胃癌的一种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应用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检测对PG法阴性患者意义至关重要,可为初筛方法寻找出胃癌高危人群,再辅以胃镜及病检进行精筛,预期可提高胃癌早期的诊断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