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教授“调和肝脾法”治疗胃脘痛
调和肝脾法
调和肝脾法,是和法的具体运用之一。和法,早在黄帝内经即有描述: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伤寒论》第67条,原文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体现了和法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地位。连师的调和肝脾法运用十分广泛,在《中医传薪录》有提到调和肝脾法的运用涉及内科、妇产科、五官科和男科等。
肝在五行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疾病中亦相互影响。肝主疏泄,能条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有言: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若肝失疏泄,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则胆汁不能正常分泌与排泄,影响食物消化吸收,不利脾胃运化之职。临床可见纳呆腹胀,口苦等症状。若肝木犯脾土,则易出现腹胀腹满,肠鸣腹泻等肝脾不和的症状,若肝木犯胃土,胃失受纳和降,则易出现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或嗳气反酸等肝胃不和之症。又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为藏血之脏,体阴用阳,肝体有赖于脾胃气血的支持。《难经·七十七难》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足见调和肝脾的重要性。
方药加减法
连师常用的方药以逍遥散化裁而得。以逍遥散为底方,配伍陈皮、香附、郁金、丹参、佛手等药,并根据临床症状适做加减。
方中柴胡苦平,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兼活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柴三药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另用炒白术、茯苓,炙草健脾益气,共奏疏肝养血健脾之效,深合“调和”之意。而原方中的薄荷,视情况使用。若患者肝郁而有化热,临床可见烦躁,口苦等症状,则方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配伍白术,茯苓等,有异功散之妙。丹参活血祛瘀,盖气郁会影响血液的运行易出现血瘀症状。佛手疏肝理气不伤阴,气郁甚者可加之。香附郁金是临床常用药对,在连师《中医传薪录》中,对香附郁金是这样介绍的: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本品辛能通行,苦能疏泄,微甘缓急,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郁金味辛苦,性寒,能散能行,香附配伍郁金,则偏入气分,行气解郁之功尤佳,善治肝气郁结之情志抑郁,胁肋胀痛等症。这些药物的配伍,旨在在疏肝健脾养血的基础上,重取行气解郁之效。肝郁甚者加玫瑰花,代代花,川贝(连师认为贝母入肝具有解郁之效)等,血瘀者重用丹参,加延胡索、赤芍等活血之品,虚者加太子参、党参,肝郁化热加丹皮,黑山栀等,寐差寡欢者加合欢皮等。
早在《景岳全书》,对于胃脘痛之治强调“气滞”之病理因素,治疗以理气为主,“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连师在逍遥散基础上加重疏肝行气之药的比例也正是此意。但连师认为,调和肝脾只能在补肝血、健脾气的基础上略加二三味性味平和的行气解郁药。胃腑喜润恶燥,而理气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决不可投大量辛燥理气药。
针对此疾发病的不同阶段,叶天士把胃脘痛分为在气在血,病初在经在气,以理气为先,久病在络在血,以活血为主。临床上不少胃脘痛的患者有出现舌有瘀点或瘀斑,连师必用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
验案两则
诸某某女34岁长兴
-04-10
脘痛,口苦,左关弦,右脉缓,舌苔薄腻尖有瘀点,拟调和法
柴胡5g炒当归10g赤芍12g炒白芍12g
炒白术10g茯苓15g炙草5g薄荷6g
陈皮6g制香附6g广郁金12g丹参30g
佛手片6g延胡索12g,21剂
复诊时脘痛已瘥。
严某某女52岁
-3-13
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肠化,近日饮酒后中脘疼痛,左关弦,右脉缓,苔薄腻,拟调和法。
柴胡6g炒当归10g赤芍12g炒白芍12g
炒白术10g茯苓15g炙草5g陈皮6g
制香附6g广郁金12g丹参15g佛手片6g
太子参15g焦神曲12g,14剂
-5-29复诊时脘痛已瘥。
按:连师擅脉诊,两个案例中患者左关弦,右脉缓,提示肝郁脾虚,是逍遥散之证,以逍遥散调和肝脾。
案例一中患者舌苔尖有瘀点,提示有血瘀,故用行气药合上赤芍、延胡索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畅气血,“通则不痛”。
案例二中连师在行气健脾止痛的基础上加太子参15g补虚生津,焦神曲消酒食,有虚有实,而调和之。
对于痛症,素有“不通则痛”之说。连师的诊治思路与此殊途同归。气滞血瘀为不通,治则行气活血,用香附、郁金、丹参之品,使血脉气机通畅则脘痛能除,是为“通则不痛”。从肝调气,从脾调血,从气调血。
但切不能以为“不通”即气滞血瘀,结合胃腑的生理,可知胃脘之不通,还包括有形之邪,如食积,痰饮等。食积者治当以消积化食,行气助运,故连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加相应的消积化食药,如焦神曲,鸡内金,紫苏叶等,痰饮者可加贝母、半夏等化痰之品。
连师喜用经典的方剂,且化裁精妙,药量轻灵,药味的加减更是准确,“用药如用兵”,深感要强化基础学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药后调护
胃脘痛之治,药后的调理不可小觑。正如《寿世保元卷五》之言: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爆,复食寒凉生冷……在服汤药之余,患者当注意饮食的调理,饮食清淡有节。从如上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肝郁气滞是胃脘痛的原因之一,而患者的情志因素最易引起肝郁气滞之证,这提示患者当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肝气条达,则事半功倍。连师在临床常不厌其烦叮嘱病人“开心最重要”,“要学会放下”,也是从情志上进行调和肝脾之治的体现。
医路漫漫,吾辈需更加努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