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院蒋健
编者按语西施为若耶溪边浣纱女,若果真有心疾,恐怕无法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故捧心一说极有可能为其他病因故。发散思维,博君一笑。
脾胃位于横膈膜之下的腹部,在中焦,如果慢性胃炎等脾胃病可以引起上焦胸部疼痛,岂非“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说句实话,笔者也无十分把握回答这个问题。但之所以还要在此提出并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临床上确实遭遇一部分脾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确实存在无其它更好原因可以解释的胸痛表现。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脾胃病与胸痛碰巧同时出现的可能性,但也可能是这些患者同时患有胃食管反流神经官能症,也可能是支配胃等内脏的迷走神经有疼痛定位不确的缘故。无论如何,通过治疗脾胃病以后,患者胸痛的症状可获缓解,这是临床事实。胃与食管相连,从经络走向来看,足阳明胃经分支从大迎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胃;足太阴脾经分支从胃直上过横膈,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因此在中医看来,脾胃病引起胸痛似乎也并非不可思议之事。
案1.慢性胃炎胸痛
张男,54岁,年9月11日就诊。
主诉:素有慢性胃炎,前胸后背疼痛2年余,伴嗳气,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年8月15日胃镜: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胃窦炎性(+++),萎缩(+),肠化(+++);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胸背痛属于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活血理气;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加减: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2g,青皮12g,当归12g,川芎12g,炙乳没各5g,元胡15g,丹参30g,檀香6g,砂仁3g(后下)槐角12g,黑芝麻15g,核桃肉15g,绿茶一撮,7剂。
二诊(9月18日):胸痛背痛减少七成,仍喜嗳气。上方加旋覆花10g(包),14剂。
三诊(9月25日):胸痛背痛仍维持二诊时状态,纳食不馨,舌偏暗红,苔中根黄腻,脉细弦。仍以疏肝和胃、理气活血立法而调整药物。上方去檀香、砂仁、槐角、黑芝麻、核桃肉、绿茶、旋覆花,加苍术10g,陈皮12g,郁金12g,佛手10g,甘松10g,神曲12g,麦芽15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2g,鸡血藤30g,10剂。
四诊(10月16日):前胸不痛,后背仅偶尔略有疼痛而已。
患者胸痛背痛同时出现,其病史与慢性胃炎病史相符合;患者并没有心脏病,再说长达2年的胸背痛也难以用心源性胸痛来解释;用疏肝理气和胃、活血化瘀等治疗胃病为主的药物治疗以后,胸背疼痛消失。以上似乎均提示患者胸背疼痛是由胃病所致。
案2.慢性胃炎胸痛
夏女,44岁,年1月5日就诊。
主诉:胸骨及剑突下疼痛,剑突下压痛,胃脘痞塞感,舌淡红,苔薄,舌下静脉迂曲显露,脉细弦。胃镜检查无反流性食管炎,但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机属于气滞血瘀;治宜化瘀理气;处方:五灵脂15g,没药12g,乳香12g,红花12g,瓜蒌皮3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香附12g,枳壳12g,青陈皮各12g,紫苏梗12g,木香12g,7剂。
二诊(年1月12日):胸骨疼痛止,剑突下疼痛明显减轻,胃脘痞塞感消失。继予原方7剂以资巩固。
本案虽然内镜检查未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但由于未行食管24小时pH检测,尚难以完全排除反流性食管病。但患者只有两个诉说:胸骨及剑突下疼痛与胃脘痞塞感;治疗以后,胸骨疼痛与胃脘痞塞同时消失。从相关症状出没的规律来看,提示胸骨疼痛似与胃病有关。
案3.需要与胃病鉴别的瘀血胸痛
徐女,62岁,年9月22日就诊。
主诉:年1年中消瘦10斤左右,年至今又消瘦约6斤,体重自多斤降至斤。顷诊胸闷气短,胸痛,四肢酸楚乏力,舌偏红,苔黄,舌下静脉迂曲显露,脉细。年4月16日胃镜病理示:慢性活动性胃炎。7月8日胸部CT示:右肺中心陈旧性病变。近期CA在38.13/IU~64.12/IU之间。胸痛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宜补气活血;四君子汤、丹参饮加味处方:黄芪30g,黄精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白花蛇舌草50g,金银花9g,川断6g,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红花10g,桃仁12g,当归12g,川芎12g,7剂。以上处方共计16味药,前6味药属健脾益气药,后7味属活血化瘀药。
二诊(9月29日):无胸痛,胸闷气短减轻,仍四肢酸楚乏力。原方加半枝莲30g,14剂。
三诊(10月13日):无胸痛。增诉最近胃脘隐痛,稍食则胀,嗳气,四肢仍酸楚,阵发潮热,舌偏红,苔薄,脉细弦。香砂六君子汤、越鞠丸合芍药甘草汤为主处方:黄芪30g,黄精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半夏12g,青皮12g,橘皮12g,枳壳12g,厚朴12g,木香15g,香附12g,砂仁3g,栀子12g,佛手10g,六神曲12g,白芍30g,甘草12g,丹皮12g,川芎15g,7剂。
四诊(10月20日):胃不痛,但今诉胸痛又作,腰胀痛,四肢酸楚无力。处方:丹参15g,砂仁3g,红花6g,桃仁12g,当归12g,白芍30g,金银花9g,川断12g,香附15g,甘草10g,杜忡15g,桑寄生30g,怀牛膝30g,狗脊12g,泽泻30g,7剂。
五诊(10月27日):胸痛又止。
本案的治疗经过非常有意思。初诊处方用了两路药,一路是健脾益气药,一路是活血化瘀药。二诊和三诊时,胸痛均告消失,但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路药发挥了主要的治疗作用。直到三诊时处方留以健脾益气药为主、并几乎撤除了活血化瘀药以后,四诊时胸痛又作;四诊处方时重新起用初诊所用的活血化瘀药并撤除健脾益气药后,胸痛又止了。以上治疗结果提示两点:一是毫无疑问,对消除胸痛发挥治疗作用的不是健脾益气药,而是活血化瘀药。二是胸痛可能不是由于胃病引起,胃病本身并没有瘀血的征候表现。照此分析,本案胸痛的背后隐藏着与胃关系不大的的瘀血背景。
脾胃病胸痛的特点是胸痛部位偏下,常在剑突或胸骨下端一带。常伴有胃痞、胃痛、纳呆、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内镜检查可证实有胃部病变。这类患者有时还可伴有背痛。胃病发生胸背疼痛可能与胃部粘膜病变发生在胃的前壁或后壁有关。胃病有胸痛表现者,似乎病程较长,属于瘀血内停者为多见。但是对脾胃病胸痛的诊断,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以防发生误诊误治。
(图文编辑李威)
石羽全人发煌古义,融汇新知。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