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出现与哪些因素分不开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胃黏膜炎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饱胀、嗳气、上腹痛等,但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大人群慢性胃炎发病率为76%。医院门诊胃镜检查者,有80——90%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炎症,说明慢性胃炎的确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愈高。

慢性胃炎与哪些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比如暴饮暴食、重盐重油、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吸烟、长期饮酒、缺乏新鲜蔬果和必要的营养元素,或者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的食物,都有可能诱发胃炎。

2.幽门螺杆菌感染: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3.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环境变化: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5.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紧张、强烈刺激、长久忧郁或其它精神因素,都可以反复作用于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胃壁血管的痉挛性收缩,最终诱发炎症或溃疡。

慢性胃炎如何治疗

1、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的慢性胃炎:证实Hp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行Hp根除治疗。2、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

(1)以反酸、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作用较强,抑酸作用持久,应饭前半小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具有增加黏液分泌、调节黏膜下血流及促进黏膜上皮修复等多重作用;抗酸剂(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制剂等),起效迅速,餐后2小时及睡前给药最佳。

(2)以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促动力剂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3)以腹胀、纳差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助消化药如复方消化酶、阿嗪米特等,最好进餐时服用。

慢性胃炎患者应注意什么?

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日常饮食要多吃有营养、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过硬、寒凉的食物对胃肠的刺激。注意不要吃得太多太快,避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同时要注意调节好精神压力,不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并适当运动。

其次是定期体检。

慢性胃炎伴有一定的癌变风险,研究数据表明:萎缩性胃炎所需的癌变时间为11.6年、肠上皮化生为11.4年、异型增生为5.7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伴中重度异型增生为4.5年……所以医生建议,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当做到1年检查1次,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可酌情调整体检频率。

如果是伴有瘤变的患者,则需要将检查的间隔缩短至每3个月1次,只有密切监测病灶状况,才能防止恶化。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什么体验?◆你的肠炎为何总是反复发作?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yczz/1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