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的防治

作者:宋静,上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委员。

你了解“胃癌前病变”吗

“十人九胃”,指的是10个人当中9个人有胃病。胃每天不停运作,一日三餐,消化吸收之后,将未消化完的食物,再传送到肠。如果饮食不慎,或胃本身出了问题,不能正常消化食物,都会引发胃病,最后发展成胃癌的亦不在少数。

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

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个病理学概念,是指胃黏膜中出现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即: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肠型)。

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简称胃癌前病变)。

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真正的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5年~10年癌变率为3%~5%,10年以上为10%;

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2.5%~11%,

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

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10%~83%。

这就是说胃癌前病变可能发展为胃癌,但不是所有的胃癌前病变都会变为胃癌。

目前,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数据显示,每年死于此病者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的1/5。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这些数据充分凸显了预防胃癌的重要性。

你知道胃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吗

幽门螺杆菌(Hp)

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GIM)联系密切。Hp是一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定植在胃黏膜上起致病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约40%-50%的人群感染Hp,而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更高。Hp感染是CAG伴GIM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Hp感染可使GIM发生风险更高,GIM与Hp感染呈正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癌的特点: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分期呈正相关,非贲门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占比例要高于贲门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癌组织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程度要高于癌周围组织。对于胃癌患者来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程度可能成为评估预后的一项指标。

胃癌患者的抑郁情绪不仅仅使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持续存在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又会通过影响多种癌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胃癌的进展。

胆汁酸反流

长期胆汁酸反流同样也被认为是CAG伴GIM的发病因素之一,胆汁酸不仅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质,还能改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及细胞钠-氢交换,导致细胞内DNA损伤,还可以促使氢离子逆向弥散,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炎性反应,使细胞通透性遭到破坏,导致细胞内损伤,造成细胞凋亡。

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样对CAG伴GIM的发生联系密切,特别是腌腊熏制食品、蜜饯类食品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天然食物,人们通过饮食摄入该类食物可导致外源性亚硝胺增多,造成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生理状态,加重了GIM的发生率。

此外,长期的高盐、辛辣刺激饮食、缺乏维生素饮食、奶制品也是诱发CAG伴GIM的因素。同时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烟熏食物的患者GIM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其他因素

年龄:年龄与CAG伴GIM也有一定的关联。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CAG伴GIM发生的危险也会增加,特别是年龄50岁是该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遗传家族史:临床研究发现遗传因素也是造成CAG伴GIM因素之一,特别是直系亲属,一般来说,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生CAG伴GIM的风险更高。

肥胖、吸烟及饮酒:肥胖、营养过剩以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群相比生活习惯良好的人群,CAG伴GIM的发病率更高。

出现症状,我们该如何应对

临床症状知多少?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病理及内镜表现无明显相关性。

上腹部疼痛为胃癌最常见的症状。开始为间歇性的隐隐作痛,常常诊断为胃炎或溃疡病等。

上腹部不适多为饱胀感或烧灼感。可以暂时缓解,但会反复出现。

食欲减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食后饱胀感并主动限制饮食,常常伴有反复嗳气。

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如果在没有进食血豆腐、吃铋制剂等药物的情况下出现了大便发黑,医院检查。

乏力、消瘦及贫血。这是另一组常见而又不特异的胃癌症状。病人常常因食欲减退,消化道失血而出现疲乏软弱等表现。

注意:在胃疼、胃部不适或消化道不适的时候,医院消化科做胃镜或实验室检查,搞清病因。在疾病发作之前,做好预防工作是最“高明”的做法。

胃镜加病理是金标准

胃病性质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与病理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对慢性胃炎应尽可能及时地做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明确病因。

内镜诊断:

①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②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③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病理诊断:表现为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实验检测如何测

①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重要的原因,建议常规检测;

②维生素B12、自身抗体等在诊断萎缩性胃体炎时建议检测;

③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异常: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Ⅰ和Ⅱ可能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

④肿瘤标记物增高: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CA)等常用于胃癌的筛查和诊断。

遗传、潜伏要当心

对胃癌前病变的人群应充分考虑其遗传背景,如胃癌家族史。10%的病例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患癌概率更大,肠型胃癌和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临床应予以重点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yczz/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