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侵袭,而发生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和萎缩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按病理变化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病理变化是粘膜表浅层的炎性细胞侵润,使胃腺部分破坏或萎缩。轻者粘膜充血水肿,胃液分泌增多,加重时粘膜和胃腺萎缩、变簿、胃液减少,进而腺体增生以致恶变。
饮食不卫生,使病毒或细菌进入胃部引发胃部感染;暴饮暴食,常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饮酒、浓茶、咖啡和各种刺激性食物是诱发慢性胃炎的原因。
饮食营养不均衡,会使冒部长期缺乏蛋白质和B旗维生素而造成消化道粘膜变性,也可导致慢性胃炎。慢性胃炎通常较难治愈,若出现长期胃功能失调,还会严重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
慢性胃炎防治,饮食营养调治是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和补充各种营养元素来“养胃”,逐渐增强抵抗力,以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浅表性炎症,导致t皮细胞变性、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粘膜上的1/3表层,无腺体萎缩。该病可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有可能全愈或静止不发展,然而,部分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不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极易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自觉症状:1.餐后上腹部胀满不适,有饱闷压迫感和堵塞感。
2.嗳气频繁,有时有恶心、呕吐、吐酸和胃绞痛,缓解期偶见胃隐痛。
3.食欲不振,缓解期稍好,胃部喜热怕凉,饮食
手诊特征:1.生命线与智慧线交汇起端呈青色或红白间杂的暗斑,双掌第一火星丘(震位)有较深的横凹沟,提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2.第一火星丘(震位)有“井”字纹,或有狭长多个菱形小岛纹及细小杂乱的干扰线,提示慢性胃炎信号。
3.胃区有疏浅的白色斑点、片状白色增厚,或有“X字纹,如果胃区突发变青色者,提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4.食指甲甲面有浅浅的横沟,或小指指甲有条状纵纹,提示慢性胃炎信号。
辅诊特征:1.耳诊:胃反射区有可摸到的软骨增生隆起,呈白色。
2.舌诊:胃炎活动期多见黄苔,静止期舌苔多簿。
3.鼻诊:鼻翼两侧及周围胀红提示胃火亢盛,有胃炎急性发作的可能。
4.眼诊:双目正下方相当于时钟六点位置处,自下而上指向黑晴的微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色状态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炎症导致的胃腺体破坏、减少、萎缩甚至消失,表面上皮细胞分泌能力下降或丧失了分泌能力,粘膜基层增厚的一种l临床性病症,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常发作迁延不愈转化来的,导致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同时存在。它多见于中老年,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临床症状:1.食欲减退,饭后胀饱,上腹部钝痛,有疲倦感。
2.病程长者,身体出现消瘦、腹泻、舌炎、消化道出血、贫血等全身虚弱症状。
3.因其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存在,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同时出现。
手诊特征:1.第一火星丘(震位)有较深的凹陷呈横沟状,偶见红、白、青色斑点,多细皱纹理,并有“井”、“米”字纹呈现,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信号。
2.胃区呈暗黄或暗青色片状斑点,多界限不清,凹陷,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3.双手健康线寸断或呈阶梯状断断续续排列,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4.第一火星丘(震位)与金星丘(艮位)交界处出现交界线,与健康线呈倒“八”字状,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5.甲诊:中指甲根有细小凹陷条纹,甲色发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信号,如果中指指甲两侧呈方形提示胃窦炎信号。
辅诊特征:1.耳诊:耳部胃穴区有密集的米粒大丘疹,若出现点状或片状红晕或血管网状,充盈有光泽,皮肤增厚,边缘不整齐,提示萎缩性胃炎急性发作。
2.舌诊:舌质常呈暗红或干红,少津舌苔光剥;如果舌下静脉扭曲呈黑色怒张并有溃疡状,提示萎缩性胃炎讯号。
3.眼诊:双目正下方相当于时钟6点位置处自下而上指向黑晴的微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色状态,弓形毛细血管浮现,提示萎缩性胃炎。若该处成片充血,呈鲜红色,提示萎缩性胃炎急性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或饮食不当有关。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是胃炎,溃疡,胃癌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唯一能在强酸环境里生存的细菌,亚洲60-70%的人都有感染,主要传播途径口口传播,比如家长嚼碎食物喂孩子,亲吻,共用碗筷等行为。
我们要重视但是不要害怕,检医院正规治疗,抗生素能够根除大部分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已经和人类共生千百万年,彻底消灭是不可能的,其实可以相安无事,只有消化系统整体平衡被打破,幽门螺杆菌才有机会出来兴风作浪,如果不发病,是不用理睬的。
幽门螺杆菌能不能导致发病,取决于个人,就好像你周围一定有小偷存在,他们下手的目标是疏于防范的家庭,而不是注意防盗的家庭,做好自身建设,预防为主。
2物理性损伤酒精、咖啡、浓茶以及粗糙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胃粘膜的损伤。这种伤害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每天都刺激一点,几十年反反复复,胃粘膜就坚持不住了,说穿了就是“生活方式”四个字。
3化学性药物,比如阿司匹林会导致胃粘膜受损。
4精神压力大,自己吓唬自己,也是一个因素。
它们就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恢复结构
无论什么治疗手段,如果胃粘膜受损部位不修复,不长好,就永远呈现疾病状态。
胃粘膜长好,靠什么?只有靠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均衡充足,人体才有足够的原材料去修复,如果不充足,人体没办法修复。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首席医学网年02月09日甲壳素药理作用
摘要:目的介绍甲壳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结果甲壳素具有抗菌抗感染、降脂、降血糖、抗肿瘤、抗凝血、抗辐射、保护肝脏等药理作用。结论甲壳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甲壳素;药理作用
甲壳素又名几丁质、甲壳质、壳多糖等,是一种维持和保护甲壳动物和微生物躯体的线性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如蟹、虾、软体动物、昆虫、真菌、海藻及高等植物细胞壁中,其资源丰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是自然界第二大有机物质,也是自然界除蛋白质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高分子,每年自然界生物合成量约为亿吨。在甲壳素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揭示了其在食品、美容、纺织、环境保护、农业、生物等一系列领域的应用价值,发现甲壳素有纤维素所没有的特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也被认为是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如取代塑料)、农业领域(不需要农药的肥料),化妆品领域(调整皮肤等)、医药、膜材料和其他环保、健康领域。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最重要的衍生物,是甲壳素部分或全部脱乙酰基的产物。自年Braconnol发现甲壳素和年Hoppe将甲壳素与KOH在℃下熔融得到壳聚糖以来,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增多。国内、外多项实验已经证明,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相关病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药理作用及其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1抗菌抗感染
甲壳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作用,以甲壳素六聚糖为最强。小分子的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质子化铵,质子化铵与细菌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作用,吸附和聚沉细菌,同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扰乱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合成而具有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6g/L时,约有50%革兰阴性菌被抑制,10g/L时抑菌率达60%~%。壳聚糖对革兰阳性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强于革兰阴性菌。当质量浓度为5g/L时,对革兰阳性菌抑制率达75%~%;质量浓度为6g/L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被完全抑制和杀灭。其机理可能是:壳聚糖为聚阳离子,能与细菌表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脂多糖、磷壁质、蛋白质等产生作用,使其膜功能发生紊乱而死亡。
2降脂、降胆固醇作用
用两种方法引起的动物高脂高胆固醇模型中,甲壳聚多糖在2.14g/kg和2.86g/kg时显示出一定的降脂、降胆固醇效果,同时,还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采用含胆固醇1%和脱氧胆酸钠0.2%的合成饲料喂大鼠28d,在诱发高血脂症的同时,经口服脱乙酰甲壳素观察其对高血脂症的影响。实验设高脂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结果表明,脱乙酰甲壳素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及总甘油三酯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前者降低了10.5%,14.2%;后者降低了18.8%和26.1%;低、中、高剂量3个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16.5%,32.7%和50.4%。对31例高血脂成人患者进行口服脱乙酰甲壳素降脂实验,30d后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均无明显变化。
3降低血糖作用
壳聚糖降糖作用结果表明:经口给予各剂量组小鼠壳聚糖21d后,与高糖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空腹血糖值分别降低20.9%,19.2%,18.4%。甲壳素被吸收进入人体内,能激活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葡萄糖得到有效利用,而血糖下降,肥胖症得到改善。甲壳素可改善脂肪代谢,有效减肥和中止恶性循环发展,还可以刺激空腹血糖中枢副交感神经,扩张末稍血管,改善血流量,使积累的CO2得以排除,酸性体液得以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
4抗病毒作用
甲壳素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DerekHorton等证明氨基上含有SO42的甲壳素衍生物对血液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年Vorcellotti等发现甲壳素磺化衍生物能抑制哺乳动物的病毒感染,特别是能抑制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抑制其复制的IC50为7μg/ml,同时也能抑制劳舍氏白血病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5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甲壳素具抗癌作用。特别是甲壳素六聚糖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它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是促进巨噬细胞活性,作用途径是影响非杀伤性细胞(NK)活性IL2的分泌。IL2是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分泌的一种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介质。IL2对NK细胞、T细胞、B细胞等活性均有增强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甲壳素能促进IL2的生成。因此提高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其抗癌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甲壳素在抗癌治疗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将甲其与氟脲嘧啶阿霉素等抗癌药合用,可增强疗效,提高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减少毒副反应。
6抗凝血作用
甲壳素硫酸酯的化学结构与肝素相似,预示此类化合物有抗凝血活性。其凝血机理是:带正电荷的壳聚糖与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神经氨酸残基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激活凝血系统,交联红细胞形成血块。
7其他作用
抗辐射作用,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脱乙酰甲壳素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应用脱乙酰甲壳素口服治疗心绞痛5人、心律失常4人、顽固性心衰4人,均收到满意疗效。
8结语
综上所述,甲壳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并且甲壳素在超常剂量情况下,对甲壳聚多糖的急性毒性以及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没有毒性(急毒、长毒)。甲壳素是一种安全的天然药物,可以长期使用,值得深入研究。
保持阳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