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义堂说当代名老中医论慢性胃炎辩证要点

以症辩证识胃炎

辩证论治是中医活的灵魂,辩证的主要途径就是从临床症状入手,注重症状特点并要善于抓住主症辩证是临床经验之所在。

胃脘胀闷嗳气,或因情绪波动而有增减,大便不畅为肝气犯胃;嗳腐吞酸,食少便溏为饮食停滞;疼痛暴作,恶寒喜暖为寒邪客胃;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大便秘结为肝胃瘀热;病程较久,痛有定处而有针刺感为瘀血阻滞;胃痛绵绵,喜温喜按为脾胃虚弱;

每一个症状都有其产生的理由,都有一定的病因病机。对症状逐个分析,再综合认识,也是一个临床辩证思路。

当然,根据某一个症状的特点,也可以进行辩证分析,比如胃痛、口味异常:

疼痛的特点可以辨明病因病机,饥痛:胃痛在空腹时发作,得食则减,多系阴精不足所致。胀痛:胃胀而痛,或痛连胁肋,嗳气则舒,或黎明则痛,多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刺痛:疼痛如针刺,重者如刀割,或夜间疼痛,或以睡眠时疼痛加重,腹部压痛明显,为瘀血阻络作痛。灼痛:胃脘烧灼样疼痛,或热辣痛,或兼五心烦热、面热、便秘不爽,亦有便溏者,多因郁而有热,或外邪内陷化热,郁伤胃络,胃络不通则痛。食痛:每当进食则胃痛,或食后即痛,多因胃中湿热过剩所致,胃镜可见胃有糜烂或胃中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凉痛:胃凉而痛,当分真假,临床多见阳气不通,阳郁于内的真寒假热之证,或血虚所致;

临床中,许多胃病患者有口味异常的表现,甚至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口苦,结合《内经》有“数谋虑不绝,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以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的记载和《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的论述,当是肝胆湿热,口腻则多因湿邪引起,口咸《内经》云“咸生肾”,“肾之味为咸”,口臭则多见于肺胃积热,胃炎病人则以胃之湿热多见。

诸多症状,需要分析,需要综合,分析综合能力就是医生辩证的水平。抓主要症状是很多名家的辩证方法:

 陈颖异辨治慢性胃炎经验就有抓住主要症状,围绕主症辨证。他以为在慢性胃炎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诸多症状,但有时患者自认为最主要的痛苦所在并不一定是病证所反映的主症。应通过详细的问诊,经过医生认真分析思考,从而抓住能体现疾病病理本质的主要症状。强调“取证不唯多,中肯而足,突出主症为其要”。围绕主症而进行辨证,确定疾病的病位,明确疾病的虚、实、寒、热。

症、证本不分,辩证论治,从症状着手,有道理。

辨病辨证病证全

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辨病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医疗行为,虽说中医是我们的根,是中医大夫的看家本领,疾病或者说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疾病是现实,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一般普通的大夫绕不过的弯,即就是你想绕过去病人可能也不会同意,在患者的知识范围内,他们会问你很多疾病的问题,而不一定是辩证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医大夫也要面对,否则,患者会去投诉你

慢性胃炎因患者主诉症状不同,常可参阅中医学“胃痛”,“痞满”,“呕吐”来辨证施治,但以临床症状来作为辨治的主要依据,对医者要求甚高,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且于理难明,常为人诟病。以为中医学的发展不必囿于古典医籍医案,应当“扬弃”,认真学习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用现代医学理论来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理论,把不断发展的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生化报告作为中医学“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和补充,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辨病辨证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变两个方面,认为临床症状反映了胃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类型,而胃黏膜病变则是直接反映了胃炎的病理性质,因此临证既重视辨别临床症状,又重视辨别胃黏膜病变性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把握诊治关键;

论治慢性胃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通过运用视、触、叩、听等西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钡餐透视、胃镜、病理检查等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相结合,诊断清楚患者所患属那一类型的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并分析病因,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同时,运用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辨清患者所患疾病属中医学的何病、何证。

借助现代诊疗设备,精确诊断病情,再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辨证论治。这样,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既可提高疗效,也可防止疾病误诊误治。

胃镜检查不可少

慢性胃炎因胃镜检查而诊断,很多患者是拿着胃镜检查结果前来就医的,现代中医遇到胃病也会要求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胃镜应该成为胃炎辩证的一个方面。

胃镜是望诊的延伸,中医完全可以拿来用之。湿阻中焦者可见胃内滞留液较多,黏液湖混浊,或见糜烂病灶。幽门螺杆菌(HP)多为阳性。而湿热中阻者,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或见胆汁返流,黏液湖稠而混浊,Hp多为阳性。病理可见肠化或异型增生。热毒蕴结者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或有小丘疹样隆起,或见黏膜粗糙,Hp阳性。瘀血停滞者可见黏膜呈灰白,可见黏膜下血管,局部有黏膜充血肿胀,黏膜粗糙;也可出现黏膜水肿明显,糜烂,出血等络伤血溢的征象。病理可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阴虚者可见黏膜以白为主,可透见黏膜下血管,甚则为苍白、粗糙、呈龟裂样改变。病理可见固有腺体蒌缩、减少;

重视胃镜检查,并以胃镜检查结果进行辩证,糜烂出血多属肝胃瘀热,消化性溃疡多属脾虚气郁,溃疡周围充血水肿多夹湿热,萎缩性胃炎多属气虚血瘀或气阴不足夹瘀,肠化生则夹湿毒,胆汁返流属肝气不疏、胃失和降,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多属痰热郁结。

镜下胃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及糜烂,多属阳证,常从火、从热辨治;胃镜下见黏膜苍白、萎缩,多属阴证,常从寒、瘀辨治。

以三位专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郭喜军表达的是在中医辩证结果中的胃镜表现,勾承鹄、倪爱德则是探讨胃镜的表现当属于中医的哪些病证。且不说这种辩证之于临床的准确性,参照胃镜检查值得提倡,因为中医论治绕不开胃镜,胃镜检查与中医辩证值得探讨,因为其中肯定有必然联系,需要我们挖掘。

舌象分析很重要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治,舌象该是最重要的指证了。“舌为胃镜”,最为客观。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苔是由胃气蒸化谷气上蒸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

舌象能较客观地反映身体的状态,有助于判断患者体质和病因病机。如齿痕或带舌苔剥脱舌可能是体质虚弱引起的,若患者同时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可确诊。

舌能够反应出人体脾胃的状况,更能反应慢性胃炎不同的证侯类型:

对慢性胃炎非常重视望诊中的舌诊,认为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者一般舌质淡红苔薄白;正气不足者常有剥脱苔(地图舌);若肝气郁滞化火可出现舌质红苔黄;湿热蕴结者舌红苔白腻甚至黄厚腐腻;胃阴不足者可见舌红少苔甚至镜面舌;有瘀血者可见舌面紫暗甚至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可有迂曲紫暗。

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舌象也会发生变化:

初期浅表性胃炎阶段,舌体多胖,舌周边多齿痕,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舌面覆以津液,还显得舌面有神,病在气分。若至中晚期,即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改变,舌体多薄而瘦,舌尖呈香蕉形,舌质绎紫,舌面全无苔,呈猪腰子样,此病在血分。舌愈红愈无苔,病势发展愈快,愈险恶,反之病势愈好转,舌质则随之变淡,渐而在舌的周边往里出现浸润性黄色苔,这可说明胃气来复,水火济济。反之舌面光精无苔而赤紫,不见舌苔叠覆,此乃脾胃之气濒临险境阴阳互不为根。陷于阴阳离绝之势,预后每每不良,往往称此舌象为胃病镜面舌;

舌象变化也会反应病情之轻重:

慢性胃炎静止期,舌苔多薄;活动期舌苔多厚;胃炎重或有糜烂,舌苔多黄;胃炎由重转轻时,舌苔亦由厚变薄,由黄转白。反之,胃炎加重时,舌苔由薄变厚,由白转黄。

察舌验苔,可知体质禀赋,胃气盛衰,邪气深浅。慢性胃炎,乃为脾胃之病,直接影响人体胃气之强弱与状态,病情病况总是反应在舌像上。

总之,胃炎之辩证,当从症状入手,抓住主症,全面分析,抓住病机之关键。辨病亦不可忽视,尤其胃镜为诊断之金标准,中医辨证,不得不用。辨证识病之法,最能体现各自特点。很多名家的经验很有中医特色与个人特点,值得玩味!

------------------------------------

长义堂中医*健康*生活*文化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zlff/20171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