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男性患者,76岁,退休。因「上腹部胀疼半年余」于09月22日入院。
长期饮酒、抽烟、生活不规律。查体无异常发现。
血常规、胸片、腹部B超:未见异常。患者于9月5~22日因腹部胀痛就诊于我科门诊,予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胃潴留;HP(++)。
考虑: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予以予洛赛克、德诺、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疗2周。
停药后患者未来复查胃镜。再次入院后复查胃镜提示:胃窦体交界处息肉、胃窦病变伴多发浅溃疡;HP(+)。
病理:胃窦:黏膜慢性炎,其间见弥漫性增生的淋巴组织,难排除黏膜相关淋巴(MALT),建议外院行基因重排进一步明确。胃窦体交界:黏膜急慢性炎伴肠化,部分区域淋巴组织增生。
看到这,你考虑什么病?
反应性的淋巴增殖?胃淋巴瘤?
▽▽▽
▽▽
▽
最终确诊为:胃淋巴瘤
什么是胃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
年Isaacson和Wright首先提出了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概念,他被认为是一类独立的临床病理疾病,其准确定义为:在黏膜和腺体组织发生的,具有边缘区B淋巴细胞分化和表型的结外B细胞淋巴瘤。
年WHO分类将其作为独立的疾病类型,命名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型)。
胃是MALT淋巴瘤最常见的部位,约占结外淋巴瘤的37%,尽管胃MALT淋巴瘤发病率很低,但是近十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基础病变: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惰性」表现:缓慢生长、长期局限、对手术、放疗及化疗反应好。
组织学特征:中心细胞样(CCL)细胞,淋巴上皮损害(LEL),浆细胞样分化,滤泡殖民化(FC)。
胃淋巴瘤
原发性
继发性
传统观念
5%B‐细胞来源
95%NHL
目前观念
90%B‐细胞来源(MALT淋巴瘤为主要类型)
10%NHL
发病诱因:与H.Pylori感染关系密切。
70%早期病例根除H.Pylori后,肿瘤可逆性转变甚至完全消失。
H.Pylori感染后胃MALT淋巴瘤发生的机制: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症状非特异性,晚期与胃癌鉴别困难。
发病年龄:较胃癌平均小10岁,国外55岁,国内48.2岁,男女比:1~1.5:1,女性不少见。
报警信号:
1.中老年,女性,长期消化不良,贫血重,既往胃炎,溃疡;
2.胃镜下黏膜皱襞增厚、粗大、结节状;
3.胃活检组织学有大量的淋巴滤泡病理检查报告有提示(建议再取,建议免疫组化)
诊断:大体形态上内镜及钡餐诊断率均较低,极易误诊胃癌(57.1%,62.5%)
X线钡餐:黏膜皱裂粗大而无狭窄,病变多发、多灶及跨区域、跨幽门多见。
内镜检查:以胃窦部多见,病变虽多形性、多灶性、跨区域但胃蠕动功能尚存。
内镜超声(EUS):对胃壁各层浸润深度和胃周淋巴结受累的敏感性、准确性优于CT。
胃活检诊断困难:
1.容易发生漏取、误取
2.常规活检组织小、难以观察黏膜全层;
3.挤压变形的干扰
4.病变性质:黏膜下层、广泛浸润、多灶性
5.组织形态上与HP阳性慢性胃炎重叠
活检诊断率只在60%~90%之间。低恶性MALT淋巴瘤平均活检3.3次,高恶性1.4次,但是组织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需注意与反应性淋巴增殖(RLH)区别。
病理所见
GML
RLH
淋巴滤泡
±
+
中心细胞样细胞
+
‐
淋巴上皮损害
+
‐
浆细胞
+
+
核内包涵体
+
‐
免疫组化染色
单克隆Ig
多克隆Ig
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期
EⅠ期肿瘤局限于胃,单个或多个病灶,非连续性病变EⅠ1期浸润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EⅠ2期浸润到固有肌层、浆膜或浆膜下EⅡ期从原发部位向腹腔内发展,对淋巴结浸润EⅡ1期局部淋巴结浸润(胃周淋巴结)EⅡ2期远处淋巴结浸润(胃所属系膜、主动脉旁、下腔静脉旁、盆腔、腹股沟淋巴结)EⅢ期穿过浆膜浸润临近器官或组织EⅣ期向结外组织广泛浸润
骨髓、肝脏,或胃病变伴有横膈上淋巴结浸润
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淋巴瘤。
1.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2.无肝脾肿大
3.周围血白细胞分类正常
4.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
5.手术时仅区域淋巴结受累
治疗
治疗原则:Ⅰ和Ⅱ期:Hp阳性患者首选抗Hp治疗;对于抗Hp治疗无效或Hp阴性患者,首选局部放疗;不适合接受放疗的患者,可考虑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Ⅲ和Ⅳ期:无治疗指征者可选择观察等待,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可参考晚期FL(先观察等待,待出现治疗指征了再行治疗)的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仅限于大出血和穿孔等特殊情况。
推荐阅读:
「糖水」还是「盐水」?这些患者补液需谨慎
胃食管反流病怎么治?五招帮你搞定
文
皖医院付冲
编辑
李晴题图
shutterstock投稿
liq
dxy.cn丁香园新版APP火热上线啦,点这里即可下载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