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医案一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038760.html

徐景藩,年12月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中医世家。医院(即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

14岁从父徐省三学医,18岁复从师朱春庐,3载后行医开业于吴江县盛泽镇。年考取卫生部中医研究班,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毕业。年迄今一直在医院,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对脾胃病证既重视调治本脏,又注重疏肝理气。治胃病主张定病位、定病机性质,分证论治。治久泻常从脾、肝、肾三经辨证。改进食管病药物剂型及服药方法。数十年来曾发表脾胃病学术论文九十余篇。主要著作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并曾参编《中医内科学》、《中医护理学》等多种教材。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甲等奖一项。

一、养胃理气法治愈萎缩性胃炎一例

曹某,女,53岁。

初诊∶年5月16日。

主诉及病史∶一年余来胃脘痞胀隐痛,食后尤甚,得嗳则舒。初起未加重视,因症状逐渐加重,乃求医服药治疗,内服多种中西药物,疗效不著。年4月12日行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上皮轻度异型增生。心情甚为焦虑,因症状显著,乃来诊治。主症胃脘隐痛且胀,痛时有灼热感,口干欲饮,饮食减少,神倦乏力;大便日行一次,但干结难解。

诊查∶舌质红,苔薄净,脉细。上腹中脘穴周围部位轻度压痛。肝、脾不大。

辨证∶胃阴不足,郁热内生,胃中气滞不畅。

治法∶养胃清热理气为主。

处方∶麦门冬15g北沙参10g川石斛10g乌梅10g杭白芍15g生甘草5g石见穿15g白梅花1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炙鸡内金8g丹参12g木蝴蝶6g

每日1剂,2次煎服。7剂。

二诊∶5月23日。自诉服上方7剂后,胃脘痞胀隐痛已减轻,大便不若已往干结。惟口干、胃中灼热感未见减轻。舌苔脉象如前,治从原法。

处方∶原方加杏仁10g、白花蛇舌草15g,7剂。

服二诊方后,胃中灼热感亦有减轻,口干饮水不多,胃纳正常,已无明显胀痛等症。乃又续服上方,共调治三个月,诸症均不著,精神亦如健壮时。年9月2日,仍请原来检查的医师作胃镜复查,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未见上皮异型增生。随访至年9月,病情未见复发。

本例属胃脘痛。早在《灵枢经·胀论》就记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说明胃痛与胀的症状常可伴随出现。患者证属胃阴不足,郁热气滞。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等甘凉养阴生津清热,并与芍药、甘草等甘酸相合,柔养缓急定痛。方中加入枳壳、佛手理气;木蝴蝶理气护膜;白梅花理气泄热;丹参行血,微苦微寒,借助行气之功;鸡内金健胃消积,对胃府之疾常可配用,增强其腐熟水谷之功能;石见穿系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苦辛、平,清胃而无苦寒之弊,且能醒胃助食,理气通降,据个人经验,配用于胃炎,不论浅表性的或萎缩性的炎症,对病损均有改善的作用。

二诊方中曾加用杏仁,意在宣润肺气而利于胃气和降,加白花蛇舌草以增清热之力。

二、疏肝和胃法治愈胃炎一例

孙某,女,46岁。

初诊∶年6月6日。

主诉及病中∶病起2年,胃脘痞胀、隐痛。及于右胁下。三个月来加重,嗳气频多,得嗳则舒,稍多食则症状尤著。性情易躁,起病与情志不畅有关。年元月及年5月两次经纤维内镜检查,诊断均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著,症状持续存在。

诊查∶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弦。上腹部按之不适,但无固定压痛。肝、脾无肿大。辨证∶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

处方∶苏梗10g炒枳壳10g炒白芍15g制香附10g炒陈皮6g佛手片10g绿梅花10g麦芽15g炙鸡内金6g石见穿15g白蒺藜10g,7剂

每日1剂,两次煎服。

上方服7剂后,诸症均有减轻。续服药14剂胃脘痞胀隐痛及嗳气等症状显著减轻,以后隔日服药1剂。在盛夏高温时期,汗出、口干,加麦冬15g、蒲公英15g。原方略事加减,调治历半年,症状均消失。于年1月20日复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随访1年,症未复发。

本例属胃脘痛,痛及右胁下,得嗳则舒,性躁,脉弦,证属肝胃气滞。此例病情比较单纯,由于肝气失疏、胃气不和,治当疏肝理气和胃。据个人经验,治胃病疏肝,苏梗优于柴胡,且苏梗色白而其味不辛,药性甚和平,不必因其"温"而虑其耗阴。白蒺藜与麦芽也均有疏肝功用,与香附、苏梗相伍,并有绿梅花(绿萼梅)、白芍等,疏肝而不耗气伤阴。

治病贵在辨证。很多浅表或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肝胃气滞证候,运用疏肝和胃方药而取效,勿囿于脾胃气虚或胃阴不足而概用健脾、养胃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zlff/202206/1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