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科室工作中,经常遇见到许多医生、患者或家属拿到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单后,不知所以。因看不懂病理报告,再三要求病理科诊断医师给予详细解释。为使医生、患者对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有个详细的了解,我就内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作一简单说明。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是指内镜下肉眼或特殊成像方法所见的黏膜炎性变化,需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作出最终判断。
病理科诊断报告中的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以急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胃炎:以慢性炎性细胞(单个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当胃黏膜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同时见到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伴活动。最新病理诊断标准把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它反映了胃粘膜浅层或者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胃腺体结构正常。包括了以前的病理诊断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粘膜慢性炎两类。这种病变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治愈。
慢性萎缩性胃炎米它是指除了粘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胃粘膜肌有增生。依据以上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于胃窦部。
通常情况下还经常可以看到病理诊断报告中有肠化的概念,肠化是在正常的胃粘膜中发现了肠上皮的增生,根据肠化的数量多少分为轻、中、重。在病理学中,这类疾病是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的病变,所以需要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
需要重视的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就是细胞增生的性质出现异常,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异常,粘液分泌减少,细胞核细胞浆比例减少,细胞核极向丧失,假多层,细胞核分裂象增多等。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腺体的轻度异型增生,腺体的数目增加,但是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可以通过内镜下的粘膜剥切达到治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核都出现了异型性,如果不治疗的话,就是可以发展为胃癌的病变。
对这一检查结果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可以说是一种癌前病变。据有资料报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癌的几率是4-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癌的几率为10-84%。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炎症引起的细胞再生需要注意鉴别。临床发现有一些病理报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过治疗消失了,很可能原来就是炎症性反应性再生现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所以患者看到低级别上皮样瘤变的报告结果,切莫惊慌。需要医生综合性的分析判断、适当的治疗与复查。至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相当于原位癌,必须要手术治疗。
癌如果病理诊断报告中直接报癌,那就是确定性病理诊断。还有的报告说是癌不除外的情况,一般是取材浅表,镜下没有到达癌的诊断标准,但是最好是重新取材,再送。癌到底是早期、中期、晚期是不能确定的,一般情况下胃镜活检只是确定病变性质,病变发展到哪一个程度要等大体标本切除后,通过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分化的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来定。
以上就是病理诊断报告中最常见的病理诊断术语。
(作者单位:医院病理科)
感谢阅读,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点此“阅读原文”,帮我们投票“医院”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