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小儿推拿的

呕吐

呕吐——是脾胃疾病的一个常见证候,是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常因胃失和

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经口而出的一种病症。多因伤食、胃寒、胃热等引起。呕吐可见于多种消化道疾病中,如急性肾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本病无年龄限制,夏秋季节易于患病。治疗后,多数预后都良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伤食吐乳食不节,停滞中脘,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呕吐不消化食物,或胃不腐熟,脾失运化,宿食停积,呕吐酸馊乳食。

2.热吐热结胃中,热则生火,即“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人即吐。

3.寒吐本证多属于禀赋不足,脾胃虚寒。体虚中寒则脾阳失展,运化失职,以致乳食停积,痰水潴留,久而上逆,发为呕吐,食久方吐。

西医学认为呕吐是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可将食人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如急性胃炎、胃肠痉挛等,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妨碍饮食,导致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等,对机体危害更多。

1.诊断要点

(1)多见于伤乳、伤食或腹部受寒后。

(2)呕吐、肚腹胀满。

(3)查体腹部膨胀、压痛。

2.鉴别诊断

(1)胃源性呕吐:见于各型胃炎,有恶心先兆,进食后即吐,呕吐后常感轻松。

(2)反射性呕吐:见于腹腔脏器急性炎症,呕吐物有异味。

(3)梗阻性呕吐:呕吐隔餐或隔日食物,并含腐臭味,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可有粪臭味,见于肠梗阻。

(4)神经性呕吐:喷射状呕吐,一般无恶心先兆,呕吐后也不感轻松。

1.伤食吐呕呕吐酸馊频繁,口气秽臭,胸闷厌食,肚腹胀满,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指纹滞。

2.热吐食人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色红而干,苔黄腻,指纹色紫。

3.寒吐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呕吐完谷不化,面色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薄白,指纹色红。

1,伤食吐

(1)治法: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2)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各次,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各次。

(3)方义: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腹阴阳、横纹推板门,可降逆止呕。

2,热吐

(1)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2)处方:清脾经、清胃经、推天柱骨、退六腑各次,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各次,清大肠、推下七节骨各次。

(3)方义:清脾经、清胃经,配推天柱骨,可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止呕退六腑,加强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可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3,寒吐

(1)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2)处方:补脾经、揉中脘、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各次,揉外劳宫、推三关各次。

(3)方义:补脾经、揉中脘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天柱骨可和胃降逆,祛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呕吐推三关、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1.呕吐较重时应暂时禁食4~6小时或6~8小时。可适当饮生姜水或米汤,必要时静脉输液。

2.禁食过后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注意量宜少,食物钟类不宜过杂。

3.保持安静,注意体位,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4.乳婴儿注意喂养,包括乳汁量、浓度、喂养姿势等。

推荐阅读

中医小儿推拿(44个穴位及推拿手法视频)

文章内容源自其他平台,版权归原创所有,由:岐黄健康之术,小编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岐黄健康之术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zzbx/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