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个收藏再看你最好看
遇到“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怎么办?
01真实病例半月前,刘先生(化名)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彭金榜医师门诊来看病,非常焦虑地询问道:“彭医生,快帮忙看一下,我的病还能治吗?”。彭医师仔细看了刘先生的病理报告单,诊断是“(胃窦)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性)伴肠化,局灶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p++”,然后看了下胃镜报告,上面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仔细看了胃镜图片,只见胃窦部后壁有一处约1.5cm大小的隆起糜烂。
彭主任立即给他办理了住院手续,经过精查胃镜、超声胃镜、胃增强CT等一系列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刘先生在麻醉下做了胃窦黏膜病变ESD术,手术恢复非常顺利,术后2天就已经恢复饮食了。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情获得了治愈。
在后续的治疗中,刘先生还需维持一段时间的服药治疗,并根据病理结果需要进一步根除幽门螺杆菌。每年都需要进行胃镜的精查随访。
02什么是“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其实,刘先生的胃病本身就是一个癌前病变,如果不积极处理的话,时间久了极有可能就会变成癌甚至发生肿瘤进展、转移,将会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按照日本的病理诊断体系,这已经够得上胃癌的诊断了。在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很好地去预防胃癌吧。
03你是否了解胃癌胃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排名第5位、病死率排名第3位,而我国每年胃癌新发人数占全球一半,属于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
胃癌的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LGIN/HGIN)→胃癌可以说,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胃的上皮内瘤变将会变成真正的胃癌。
04胃癌的危险因素按照上图的胃癌发生模式,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是滋生上皮内瘤变的优质土壤,而导致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一包括以下几方面一①Hp感染;②十二指肠-胃反流;③药物和毒物;④自身免疫;⑤年龄因素等。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经将Hp列为I类致癌原,跟亚硝酸盐、苯并芘、黄曲霉素等齐名。所以,Hp感染就是胃癌发生的头号致病原。05如何预防HP感染因此,为了预防胃癌的发生,我们首先要预防Hp的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人群的HP感染率达到了50%以上。Hp的感染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因此,大人应尽量避免给婴幼儿喂饭,从而减少经口传播Hp的概率。对于成人而言,建议进行Hp的检测。
一我院目前拥有的检测方法一非侵入性方法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侵入性方法内镜观察诊断、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测、Hp培养一旦发现有Hp感染的情况,都有必要做一次详细的胃镜检查。因为,有Hp的感染,一般都会有萎缩的存在,而萎缩和肠化是胃癌发生的基础。
研究近况荷兰一项历经5年的随访研究显示,胃黏膜萎缩患者的胃癌年发生率为0.1%,胃黏膜萎缩合并肠化生者年胃癌发生率为0.25%,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者胃癌年发生率为0.6%。日本历经14年的的随访研究显示,无黏膜萎缩患者胃腺癌的5年累积发病率为1.5%,胃窦局限性萎缩肠化生患者胃腺癌的5年累积发病率为5.3%,胃体弥漫性萎缩肠化生患者胃腺癌的5年累积发病率为9.8%。不要过分担忧和慌张当胃黏膜发生萎缩、肠化之后,也不必过于惊慌和担忧的,因为从胃萎缩、肠化到癌变需要一定时间且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我们对萎缩、肠化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定期密切地进行胃镜随访,以尽早发现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并及时地进行内镜下ESD术切除。ESD技术在我科已经实施15年以上,目前该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用毛爷爷的一句话说就是“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这就是我们对待上皮内瘤变应该有的态度。06生活建议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同时要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存在Hp的感染,如有必要,则需尽早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萎缩、肠化的情况,积极预防和尽早处理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变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让胃癌“可防可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