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汽车事故调查数据显示:当车辆发生正面撞车时,系安全带可以使死亡率降低45%;而当车辆发生翻车时,系安全带可以使死亡率降低75%。
当车祸来临,相信我
你最怀念的
肯定是安全带系在身上的感觉
不信?你看······
↓↓↓
车祸来临的那一刻
怎么样,吓傻了吧~
以后要上路还敢不系安全带?
今天就让大家好好认识一下安全带的重要性
学会使用安全带
认识安全带
车辆万一发生紧急制动、正面碰撞或发生翻滚,乘员会使安全带受到快速而猛烈的拉伸,此时安全带卷收器的自锁功能瞬间发生作用,会卡住安全带,从而使乘员紧贴座椅,避免摔出车外或碰撞受伤。
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带
安全带应当系在肩部,跨过胸腔。人体的这些部位能够很好地承受安全带的束缚力。
/正确系法/
/孕妇应该这样系安全带/
/儿童应该这样系/
系安全带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有安全气囊就不用系安全带
安全气囊的爆发力非常大,如果没有安全带的牵引缓冲而直接撞到正在爆发的气囊上,对身体也会有严重的损伤。
误区二:坐在后排就不用系安全带
在严重车祸中,后排乘客受伤和死亡的概率并不比前排低多少。即使车速很低,若是车内的人没有后座安全带的固定,极可能造成后座乘客本人以及他前方的前座乘客双双致命!
误区三:车速慢就可以不系安全带
即使你的驾驶技术再好,速度再慢,有些情况也可能是你无法控制的。比如由于别人车辆在快速行驶时撞到你的车子也可以导致你车内的人员的受伤或死亡。
/比较一下,车速快还是↑它快?/
误区四:儿童可以使用成人安全带
儿童使用成人安全带无论过紧或是过松,在发生事故时,都会对其造成伤害。儿童应采用专用座椅,而且座椅应可以调节。儿童乘坐时应调节座椅,直至安全带确实放在了与成人相同的位置。
不系安全带要受罚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扣2分,罚款50元。
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时,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不扣分,罚款50元。
机动车行驶时,乘坐人员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罚款20元。
那些开车不系安全带的驾驶员们,讲真,一旦发生车祸,毫无疑问,救援人员肯定会最先看到你们的!毕竟系安全带的通常在车里坐着;而不系的,一般在马路上躺着。
安全带只会束缚你一时
可事故去能毁了你的一生
生命就一次,请认真对待
至亲就一份,请用命珍惜
涨知识
为什么汽车安全带慢点能拉长,猛地一拉就停止?
安全带的构成
安全带一般由安全带织带、卷收器、导向板(锁止器)、插扣等几个部件构成。
理想的安全带作用过程是:
1.首先,及时收紧,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人“按”在座椅上。
2.然后,适度放松,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或人已能受到气囊的保护时,即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而使人肋骨受伤。
最先进的安全带都带有预收紧装置和拉力限制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者的功能原理。
安全带预收紧装置
安全带预收紧装置,它负责提供瞬间绷紧的安全带。其作用过程是:首先由一个探头负责收集撞车信息,然后释放出电脉冲,该脉冲传递到气体发生器上,引爆气体。爆炸产生的气体在管道内迅速膨胀,压向所谓的球链,使球在管内往前窜,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跟铀连为一体,安全带就绕在轴上。
简单地讲,就是气体压力使球动,球带动棘爪盘转,棘爪盘带动轴转--瞬间实现了安全带的预收紧功能。从感知事故到完成安全带预收紧的全过程仅持续千分之几秒。管道末端是一截空腔,用于容留滚过来的球。
为什么我们缓慢拉伸能拉长?
这就与我们看不见的卷收器有关。
卷收器的作用是贮存织带和锁止织带拉出,它是安全带系统中最复杂的机械件。卷收器与安全带织带的一端相连,由内部的预紧弹簧来提供收紧织带的力矩,从而实现了安全带机械式自动调整长度的功能。不再需要自己手动来调整安全带的长度。
卷收器通过内部卷轴与安全带连接,通过内部弹簧为卷轴提供反向旋转的扭矩,这也是我们轻拉安全带阻力的来源。而猛拉时锁止的阻力则来源于卷收器内部的锁止机构,一般来说,触发这种锁止机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汽车运动触发,还有一种是安全带直接触发。
对于汽车运动触发的锁止机构来说,其核心元件是一个类似钟摆的摆锤,当汽车突然急剧减速或停止时,这个摆锤会由于惯性向前摆动,摆锤的运动会触发摆锤上方的棘爪,棘爪上翘则与带齿棘轮接触,通过机械力阻止棘轮的继续转动,从而导致安全带在突然受力时锁止。
当这个惯性结束或消失后,摆锤由于重力作用垂直于地面,拉下棘爪,与棘轮分离,所以,在向后收放一小段安全带之后,又可以匀速拉动了。
而由安全带主动触发锁止机构的方式,原理是通过卷轴内部离心式离合器的作用直接锁死卷轴的旋转,利用卷轴本身的旋转提供动力。
当卷轴的旋转速度突然加快,也就是安全带突然快速被拉动时,离心力会导致卷轴内离合器摆杆向外伸长,推动卷收器外壳上的凸轮,此凸轮的位移会带动滑动销一起运动,将棘爪拖入卷轴棘轮上的槽口,当棘爪锁入轮齿上时,自然会阻止卷收器转动,安全带也就被锁止了。
审核|金鑫孙薇
编辑|任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