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这个疾病太常见

敬天世纪之消化频道导读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两种最常见的慢性胃炎。小儿慢性胃炎、老年人慢性胃炎近几年临床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分类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上,我国消化专家和消化病理学专家对慢性胃炎进行讨论,结合悉尼慢性胃炎分类系统,并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类。年9月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提出仍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类,但希望更多用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尽量避免使用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胃炎两大类。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胃黏膜萎缩程度分期

症状体征

1.症状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与溃疡病相反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不适,可能因容受舒张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抗酸药及解痉药不易缓解。多数病人诉食欲不振。根据作者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诊断的例慢性胃炎的调查,各症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见表4。

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胃炎的病理变化与症状并不一致。Zaveronik发现有消化不良症状的病人活组织检查证实有胃炎者为42%;相反护校健康女生无胃病症状活组织检查证实有慢性胃炎者为29%。本院资料有类似现象,例有胃病症状的病人作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结果有58.6%有炎症改变,41.1%未见异常。症状与活组织检查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①盲目活组织检查未能取到病变部位,目前纤维胃镜直视下作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已达80%~90%;②症状并非来源于胃,可能由于肝胆系统疾病引起。另外无症状的“健康人”活组织检查阳性的问题,仍应诊断胃炎。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溃疡病、肝硬化、肝癌及肺癌等,经过健康检查才被发现。因此部分胃炎病人无症状并不足为奇。

根据临床研究,Hp感染与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无明显关系。

2.体征多数病人有黄、白色厚腻舌苔。单纯溃疡病人无舌苔或有薄白苔,是两种胃病的不同点。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病人消瘦、贫血。此外无特殊体征。

病因

慢性胃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的长期感染、环境饮食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

1.生物因素

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关系符合Koch提出的确定病原体为疾病病因的4项基本法则。依据如下:

(1)80%~95%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5%~20%的幽门螺杆菌阴性率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因的多样性。

(2)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定植与胃内炎症分布一致。

(3)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炎症消退,一般中性粒细胞消退较快,淋巴细胞、浆细胞消退需要较长时间。

(4)从动物受试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

2.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是部分慢性胃炎的病因。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慢性胃炎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我国北方地区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南方地区。

4.物理因素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饮浓茶、烈酒、咖啡,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及刺激性食物,长期作用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深度的X线照射胃部可导致胃炎。

5.化学因素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各种原因所致的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可导致含有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饭流入胃,从而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6.其它

年龄与慢性胃炎发病有关,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或胃黏膜感觉神经终器对这些因子不敏感,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另外,其它系统的疾病,如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症和糖尿病、甲状腺病、干燥综合征等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关。

病理学

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其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与肠化。

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且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胃镜检查

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粗大黏膜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而其中糜烂性胃炎有2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疾病诊断

1.消化性溃疡部分慢性胃炎的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类似,如慢性上腹痛、嗳气等,但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常具有规律性与周期性的特点。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可资鉴别,但慢性胃炎常与消化性溃疡同时存在。

2.胃癌慢性胃炎尤萎缩性胃炎可表现为严重的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贫血等症状,所以应排除胃癌的可能性,鉴别需依靠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

3.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相似,须胃镜检查鉴别。

4.其他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也常有食欲差、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鉴别依据。但必须指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可同时与慢性胃炎并存。

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无临床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Hp相关性胃炎是否均需根除Hp尚缺乏统一意见。国内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根除Hp。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不良,其临床症状应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根除治疗可使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长期缓解。根除Hp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消除消化不良临床症状也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临床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和多潘立酮等。而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具有明显改善进食相关的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如复方阿嗪米特、米曲菌胰酶、各种胰酶制剂等。

预防护理

应及早去除引起急性胃炎的病因,避免单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尽早治疗口腔及咽部的慢性感染。对患有慢性肝、胆疾病,尿毒症或全身性疾病患者,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应避免过硬、过冷、过辣、过粗糙和刺激性食物,不酗酒,饮食应节制,易消化,定时定量,并能保证营养的供给。

赞赏

长按







































娌荤櫧鐧滈鏈夊摢浜涘亸鏂?
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璐圭敤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jbgs/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