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做胃镜检查时会发现会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部分人平时也不会有什么不适症状。
有哪些原因会引起我们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呢:
1、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因。Hp是一种特殊的嗜胃粘膜的细菌,在胃粘膜表面可以分泌一些及强的抗酸物质自我保护,长期的感染,可以通过毒素、免疫损伤等机制损伤胃粘膜,甚至可以促进胃黏膜一些与胃癌有关的病变恶化。当用我们用药抑制了胃酸,它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Hp就容易被相关药物杀死。
2、饮食不规律
这些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更大,若持续受损且不能及时修复,渐渐被肠上皮细胞代替,导致了“肠上皮化生”的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为胃癌。可见,胃炎“久治不愈和胃黏膜长期不能修复”是有转化成胃癌的风险的。
3、化学损伤(如药物、酒精)
一些药物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还有酒精,可以直接破坏我们的胃黏膜,从而引起浅表性胃炎,时间久了成为慢性转变,严重者可直接形成胃溃疡或穿孔。
4、饮食结构不合理
喜欢吃大鱼大内,酸,辣,硬的食物,极易机械性损伤胃黏膜,长期也就形成了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等病变。
5、十二指肠胆汁胰液反流
这也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病因,胆汁胰液反流进胃内,可激活胃蛋白酶就直接对胃黏膜产生损伤作用。
6、某些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
一些免疫因子,对胃黏膜产生破坏作用,机制也比较复杂;浅表性胃炎也有一定的遗传性。
7、全身因素
在熬夜、剧烈创伤(大面积烧伤、骨折,脑外伤、大手术等等)也可导致胃黏膜应激性的损伤,易形成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等病变。
8、萎缩性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一定会必然发展成胃癌,但两者却密切相关,胃癌是从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一旦我们发现了萎缩性胃炎,要越早治疗越好,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经治疗多数还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性胃炎可逆性很小。
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建议一般性慢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1次;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看作是癌变,可考虑将局部病变组织切除或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