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者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注意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常见的急诊,病死率高达8%-13.7%。
二、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的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据国内资料,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三、临床表现
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表现为黑便。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亦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呕血呈鲜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柏油样黑便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动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需要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出血量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另有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0%-5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神志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氮质血症:为肠源氮质血症。多数不超过14.3mmol/L,持续3-4天。
体温多在38.5℃以下。
治疗:治疗包括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止血措施如药物止血、气囊压迫止血和内镜止血。
四、饮食指导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患者在出血停止6h后进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饮食,流质饮食和水温不宜过热,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食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不食生拌菜、粗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饮料,如浓汁鸡汤、肉汤、浓茶、咖啡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了出血患者出血停止24h后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冷流质饮食。有的病人如肝硬化限制钠的摄入,避免诱发加重腹水,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激性食物(如花生、苹果、瓜子、核桃、鱼和排骨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曲张的静脉而再次出血。
五、用药指导
如果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应正规抗溃疡疾病治疗;如果患者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实施降低门脉压力治疗,如遵医嘱按时口服心得安等。
六、日常生活指导
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注意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禁烟、浓茶、咖啡等对胃有刺激的食物。
对一些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疾病症状,甚至引起并发症的药物应忌用,如水杨酸类、利血平、宝泰松等。
(ICU供稿)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