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纯性胃炎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
2.症状: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由细菌或其毒素致病者可伴有腹泻、发热,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者活跃。呕吐、腹泻剧烈者可见脱水、酸中毒、休克等表现。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或糜烂等。
.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1.临床表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脱水等。
2.体征:上腹压痛、肠鸣音活跃、脱水征等。
.胃镜: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糜烂等。
1.早期急性阑尾炎。
2.急性胆囊炎。
.急性胰腺炎。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
2.对症治疗:
(1)呕吐、腹泻严重者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
()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治愈:急性症状消失。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急性糜烂性胃炎
1.病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缺血、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症状: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稍亢进。大出血者可有休克表现。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粪便潜血阳性。
2.胃镜检查:发病24~48小时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
1.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
2.上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容量不足表现。
.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等。
1.消化性溃疡。
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
.胃癌。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2.呕血停止后给流质饮食。
.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维持胃内pH4。
4.弥漫性胃粘膜出血可应用8mg%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
5.小动脉出血可在胃镜直视下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凝固止血。
6.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出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治愈:症状消失、出血停止、胃粘膜病变完全恢复。
2.好转:病情明显好转。
.未愈:病因未能去除,反复出血并危及生命。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慢性胃炎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
2.症状: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主要体征:中上腹部触压痛,有典型贫血时,可出现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
1.实验室检查: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查,或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测定。
2.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以红为主,表面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散在出血点和局限性糜烂。
(2)萎缩性胃炎:粘膜多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颗粒,也可见到出血及糜烂灶。
.X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1.消化性溃疡。
2.胃癌。
.慢性胆囊炎。
4.慢性胰腺炎。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饮食,忌烟酒、浓茶等。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阳性者,可用CBS、四环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或奥美拉唑和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法。
.健胃及对症治疗:腹胀、恶心、呕吐可给予胃肠动力药;高酸者可给予抑酸药;有胆汁反流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及中和胆盐的药物;伴恶性贫血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4.外科手术: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化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1.治愈:症状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
2.症状:上腹饱胀、隐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由细菌或其毒素致病者可伴有腹泻、发热,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者活跃。呕吐、腹泻剧烈者可见脱水、酸中毒、休克等表现。
1.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血电解质。
2.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或糜烂等。
.X线检查:胃肠钡透见病变粘膜粗糙,局部压痛、激惹。
1.临床表现:上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脱水等。
2.体征:上腹压痛、肠鸣音活跃、脱水征等。
.胃镜: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出血糜烂等。
1.早期急性阑尾炎。
2.急性胆囊炎。
.急性胰腺炎。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
2.对症治疗:
(1)呕吐、腹泻严重者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
()腹痛者可给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解痉止痛。
治愈:急性症状消失。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急性糜烂性胃炎
1.病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缺血、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症状: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行停止。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
上腹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稍亢进。大出血者可有休克表现。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粪便潜血阳性。
2.胃镜检查:发病24~48小时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浅表溃疡。
1.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粪等。
2.上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容量不足表现。
.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等。
1.消化性溃疡。
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
.胃癌。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
2.呕血停止后给流质饮食。
.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维持胃内pH4。
4.弥漫性胃粘膜出血可应用8mg%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
5.小动脉出血可在胃镜直视下采用高频电凝止血或激光凝固止血。
6.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出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治愈:症状消失、出血停止、胃粘膜病变完全恢复。
2.好转:病情明显好转。
.未愈:病因未能去除,反复出血并危及生命。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标准者,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慢性胃炎
1.病因: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
2.症状: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主要体征:中上腹部触压痛,有典型贫血时,可出现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
1.实验室检查: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查,或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测定。
2.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以红为主,表面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散在出血点和局限性糜烂。
(2)萎缩性胃炎:粘膜多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颗粒,也可见到出血及糜烂灶。
.X线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1.消化性溃疡。
2.胃癌。
.慢性胆囊炎。
4.慢性胰腺炎。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饮食,忌烟酒、浓茶等。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HP阳性者,可用CBS、四环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或奥美拉唑和羟氨苄青霉素二联疗法。
.健胃及对症治疗:腹胀、恶心、呕吐可给予胃肠动力药;高酸者可给予抑酸药;有胆汁反流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及中和胆盐的药物;伴恶性贫血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4.外科手术: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化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1.治愈:症状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达到上述标准者可出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