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学习热线()
1.非留体抗炎药引起急性胃炎的主要机制是
A.激活磷脂酶A
B.抑制前弹性蛋白酶
C.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D.促进促胃液素(胃泌素)合成
E.抑制脂肪酶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C
解析:①前列腺素可增加胃黏膜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促进黏膜血流,在维持胃黏膜屏障和修复功能中起重要作用。非留体抗炎药(NSAID)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环氧合酶(COX)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作用,引起急性胃炎(C)。②能够激活磷脂酶A的是胰蛋白酶。能够抑制弹性蛋白酶的是抗胰蛋白酶。促进胃窦G细胞合成胃泌素的是哇皮素。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常见病因不包括
A.非留体抗炎药
B.脑外伤
C.乙醇
D.幽门螺杆菌感染
E.严重烧伤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D
解析:引起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包括:①药物: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②应激:如重度脑外伤所致的Cushing溃疡,严重烧伤所致的Curling溃疡;③乙醇:乙醇具有亲酿性和溶脂能力,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临床上,急性胃炎分为3类: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除幽门螺杆菌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而后两类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无关。答案为D。
(3-4题)共用选项
A.Cushing溃疡
B.胃溃疡
C.Curling溃疡
D.食管腐蚀性溃疡
E.十二指肠溃疡
3.最易发生癌变的溃疡是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B
4.烧伤患者发生的溃疡是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C
解析:①胃溃疡的癌变率约为1%,是最易癌变的溃疡(B)。Cushing溃疡和Curling溃疡都属于应激性溃疡,不会癌变。食管腐蚀性溃疡是外伤所致的溃疡,也不会癌变。十二指肠溃疡绝不癌变。②Curling溃疡是指严重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C)。Cushing溃疡是指重度脑外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
5.女,32岁。因关节痛口服吲哚美辛治疗5天,上腹痛1天。半小时前呕咖啡样物ml,呕吐后腹痛缓解。既往无肝病及胃病史。首选的检查是
A.胃镜
B.腹部B超
C.胃液分析
D.腹部CT
E.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A
解析:吲哚美辛属于非留体抗炎药,是导致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患者口服吲哚美辛后上腹痛,呕吐咖啡样物,应诊断为急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为明确诊断,当然首选胃镜检查(A)。
6.男,52岁。头颈部、双上肢浅II°烧伤,伤后第3天出现黑便,量约ml。查体:P次/分,BP85/60mmHg。最可能的原因是
A.慢性胃炎出血
B.胆道出血
C.消化性溃疡出血
D.食管溃疡出血
E.应激性溃疡出血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E
解析:①患者烧伤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应首先考虑Curling溃疡(应激性溃疡)所致,答案为E。②慢性胃炎出血少见。胆道出血常表现为周期性出血、量少(每次约-ml)、腹痛黄疸三联征。消化性溃疡出血常有慢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病史。食管溃疡出血临床上罕见。
7.女,18岁。因大面积烧伤住院治疗3天,上腹痛1天,2小时来排柏油便3次。查体:P96次/分,BP/70mmHg。实验室检查WBC11.8xl09/L,血红蛋白92g/L。首选的治疗措施是
A.口服胃黏膜保护剂
B.静脉应用止血药
C.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D.静脉应用H2受体拮抗剂
E.输血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C
解析:①患者烧伤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应考虑Curling溃疡出血,治疗首选质子泵抑制剂(C)。②耳受体拮抗剂也可应用,但抑酸效果不如质子泵抑制剂,故不答D。胃黏膜保护剂为辅助治疗药物,故不答A。急性胃黏膜病变所致的出血,静脉应用止血药效果不佳,故不答B。患者脉搏稍快,血压正常,说明出血量不大,无需输血,故不答E。
8.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刺激性食物
B.化学损伤
C.幽门螺杆菌感染
D.药物损伤
E.物理损伤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C
解析: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占80%-90%。HP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弓
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自行将其清除’而造成慢性感染。人群中HP感染率大致相当于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我国人群中HP感染率为50%-70%,慢性胃炎患病率在50%以上。
9.判断慢性胃炎有无活动的病理学依据是
A.浆细胞浸润
B.淋巴细胞浸润
C.淋巴滤泡形成
D.中性粒细胞浸润
E.肠上皮化生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D
解析:慢性胃炎是伴随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其病理学特点为炎症、萎缩和肠化生。炎症表现为黏膜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有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常提示活动性炎症,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因此判断慢性胃炎有无活动性的病理学依据是有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答案为D。
10.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中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A.明显肠上皮化生
B.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
C.胃小凹上皮增生
D.假幽门腺化生
E.假幽门腺化生伴肠上皮化生
按住此文本向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
↓↓
↓↓↓
↓↓↓↓
参考答案:B
解析:①慢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是炎症、萎缩和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萎缩常伴有化生,化生又分为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肠化生是指胃固有腺体被肠腺样腺体所替代,假幽门腺化生是指胃底腺体内出现幽门腺结构。若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生发育异常,可形成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可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过程大致为:萎缩—化生(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研究表明,化生与癌变并无直接联系,只有胃黏膜细胞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才属于癌前病变。故答案为B。③胃小凹上皮可以发生增生,但无特异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