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普通话指带有湖南地区口音的普通话,因为湖南卫视的推广和湖南人在全国的流动,这个词在全国也算是小有名气,以前大概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关于塑料普通话的小笑话。
公交车上人很多,一个女乘客上车后直往里面钻,动作较大,胳膊肘顶着一位男乘客,男乘客说的是普通话:你不要这么挤,我的腰被你顶痛了。
女乘客毫不示弱,也用普通话的腔调回敬了一句:是你先挨我的。
“挨”长沙话读上声,普通话读去声,把“挨”读成“爱”。
那男子有点脾气,被女乘客带进去了,也学着说了句:是你先挨(爱)我,车上人都笑了起来。
女乘客突然醒悟过来,改用长沙话:碰哒你的鬼,我会爱你bai?suo得死。
好男不跟女斗,湘女就是辣。这位女乘客讲的就是“塑料普通话”。
在歌厅里唱歌,经常听到有人唱错字,有些字不认识,望文生义而唱错,有些字是认识而弄巧成拙,“过”guo,“个”ge,长沙话都读guo,有些人想体现普通话的水平,把“过”唱成了ge,恰好唱错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些人爱唱歌,学歌也很快,可能没有学过汉语拼音,不知道普通话怎么发声,只好唱成方言版,刚开始听了有点好笑,慢慢也就习惯了。
这让我想起在中学里普通话的等级考试:国语、外语、音乐是同一个等级,对教这三门课的老师要求很高,那时我就想不明白,对音乐老师的普通话为什么会要求这么高,现在我全明白了。
五六十年代,长沙话还是较单纯的,那时没有外来人口,户口控制也特别严,也没有收音机、电视机。
我记得六十年代,读初中时才装了一个矿石收音机,为了接收效果好,架起一根四五米长的天线。
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有了红灯牌收音机和收录机,那时把它当成了谈婚论嫁之必备,否则免谈。
慢慢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有了这些的介入,慢慢懂得和学会了一些普通话,也就把它融入了长沙话。
“给”是多音字,一个是gei,另一个是ji,如给予,原来长沙话就读ji,“你把那样东西给(ji)我”,现在都读gei,还读不准,读成了“ge”。
“奸”普通话读jian,长沙话读gan,现在大部人读jian,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还是读“gan”。
长沙花鼓戏《沙家浜》的唱段:“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中的一句“消灭汉奸清匪霸”就读成了jian,他未必就不知道长沙话读gan,是出于好听还是什么原因呢?
城市不断扩大,南来北往的人在长沙定居的不断增多,他们在长沙买了房,她们的小孩有的是家乡带过来的,有的是在长沙出生的,在家里和小孩一起都讲普通话,小孩在幼儿园、学校讲普通话,他们的孩子连家乡话都不会讲了。
仍然在长沙打拼的人,他们的小孩成为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家乡讲家乡话,城市的扩大、语言的演变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如何保留家乡的原有的东西,应该会自然有个自然吧。
大家也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一些东西,也挺有意思。
老长沙丨长沙人最喜欢4,最讨厌33?长沙人对数字真讲究
老长沙丨“我老了,让我坐”“那你去坐的士啊,别在这吵”
老长沙丨50年代的长沙小学生在冬天是这样取暖的
以后时不时也会更新一下有关老长沙的一些内容,因为确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外地朋友的大量入驻,很多老长沙的记忆都逐渐流失,我也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经历和观点吧,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