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临床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胰腺占位的患者拿着胃肠镜的报告进行咨询,往往诊断一栏写着“浅表性胃炎”。想也难怪,胰腺和胃的解剖位置本就接近,胰腺的占位性病变很容易引起患者的胃受到挤压以及机械性刺激,行胃镜检查也是为了排除由胃肠道肿瘤引起的上腹痛、上腹胀的症状。那笔者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个“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其实在胃镜检查的诊断中是很常见的。本来胃镜作为一项主观体验不佳的检查,如果患者的胃没有明显的不适是很少有人会去尝试的。那么换句话说,到医院检查胃镜,十之八九是“浅表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本身病情并不严重,但是要知道这个“炎症”并非很多患者顾名思义认为的那样,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面的科普中我们也提到过,事实上,胃内很难有细菌感染发生。因此,尽管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会有一些细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但它们不至于引起疾病。而浅表性胃炎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郁状态,引起控制胃肠道活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导致胃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黏膜屏障作用,从而形成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同时也是慢性病。除了上述的发生原因之外,也与长期的嗜酒、喝浓咖啡、饮浓茶;以及胆汁反流或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造成。总之和人平时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浅表性胃炎发作的时候又疼又反酸的遭罪,但是往往覆盖范围广的疾病治疗起来都不难,浅表性胃炎也是如此。使用普通的抑酸药物如H2受体的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配合一些保护胃黏膜的铋剂就可以在两三周内消除症状。但是生活习惯往往不是一天养成的,如果在症状消除之后不当回事,继续胡吃海塞,反复刺激脆弱的胃黏膜造成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麻烦就大了。
真要发展到糜烂性胃炎,可就不是一两个星期可以搞定的了
下面的篇幅就来说说“糜烂性胃炎”,此类患者大多都有“老胃病反复发作”的历史,即隔几个月就出现胃酸、胃胀、嗳气、反酸、食不知味等等症状。这就很有可能是反复发作的胃炎已经造成了胃黏膜的萎缩和糜烂,而造成“老胃病”的,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1、生活陋习难以短时间根除
因为初次发作的浅表性胃炎症状较容易消退。大多数人都不会予以重视,继续大鱼大肉、胡吃海塞。但实际上胃的消化及运动功能并没有完全恢复。如果此时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食物刺激胆汁过多分泌,促使细菌生长和致炎物的增加,原本脆弱的胃黏膜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可能形成更加严重的病变。且饮酒、吸烟、频繁喝咖啡、熬夜、吃夜宵等也属于伤胃的坏习惯。酒精、尼古丁、咖啡因本身就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吃夜宵则让本该在夜间进行自我修复的胃黏膜超负荷的工作。还未完全复原的胃黏膜必然加重损害。
2.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乱用药
“胃病”是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胃药种类繁多,很多药品说明书中都明确写着不宜长期服用的字样,甚至注明长期服用会引发胃黏膜萎缩。所以不是所有“胃药”都能治“胃痛”的,甚至第一波胃痛医生给你开的药都不能应用于第二波胃痛。比如某种意义上的神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不正当的服用就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损伤胃黏膜。最终造成胃病变恶化。结合胃癌的发病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现状(恶性肿瘤中第二位),所以胃部不适无小事,请及时就医。
宋昱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