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公交大规模调线,家门口的公交更便捷了

<

原创天津广播天津广播

最近,很多市民发现,家门口的公交线路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中既有延长、加站的,也有改变走向的,还有的线路被缩短甚至分割成两段,这样的变化让有些乘客直呼:“有点不适应!”

市公交集团为何要对这些公交线网进行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乘客的乘车需求如何得到更好的满足?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一进行了调查采访。

↑路公交车

等车难问题出在哪?

根据市公交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调整运营的公交线路已经超过条。今明两年,本市运营的多条线路中,还将有上百条线路要进行调整。

本市公交线路为何要进行如此密集的调整?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找到了市公交集团四公司营业部负责人齐昕。

因为调整线路的事,今年初,齐昕就开始进行相关调研。

反映比较集中的就是候车时间长,运营间隔无法保证,相对应的就是通行效率慢,另外,公交客流量包括乘坐公交的年轻乘客少了,这几年可以说逐年在下降。

齐昕从“”公交客服热线的系统后台查询乘客的投诉记录,再进行汇总、梳理,公交路就这样进入了他的视线。

路公交车开通于年,至今已经运行了17年,线路从东丽湖公交站始发,到天津站公交站结束,全长约36公里。运营之初,公交路投入了19辆运营车辆,每隔15-20分钟发一班车,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路行车间隔却被拉长一倍甚至更多。

33岁的张女士家住东丽湖,每天她要乘坐公交路到空港经济区的公交天山北路站乘坐地铁上班,车辆间隔长、到站时间没准儿、运行速度慢是她对公交路的总体印象。

等车有时候半小时,有时候得40多分钟。只能提早出门,生怕错过一班车,上班就迟到了。

01

问题一:线路长且绕,运行效率偏低

为了弄清问题的根源,齐昕来到路公交车队进行调研。初到车队,他每天跟车出去,实地了解线路运营的真实状态。

路单程计划用时85分钟,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圈下来至少两个小时。

齐昕看着线路图,感觉问题并不在驾驶员和车队管理,而和运营线路过长有直接关系。

线路越长,途径的拥堵路段就越多,等灯也越多,一个堵点3分钟,这间隔就乱了,牺牲驾驶员进站休息时间也补不过来。

对于齐昕的说法,市公交集团运营业务部线网规划组组长韩家庆十分认同,在他看来,这是天津公交目前存在的通病。

以前天津公交的运行模式是“肩挑两头居民区,往市核心区走”,目的就是把各个居民区的乘客带到中心城区来,然后再送回家。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市区范围逐渐扩大,各条公交线路的运营里程也随之不断延长。

天津公交平均单程长度在24.1公里左右,线路平均长度位居全国前列,线路长且绕,运行效率偏低,间隔时间长。现在随着城市周边配套的逐渐健全,人们购物、就医,不需要往市核心区走了,周边都能解决了,出行的距离在缩短,公交原有的运营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在人们的出行需求。

02

问题二:公交、地铁线网严重重叠

通过调取后台大数据,对路的线路客流变化进行分析,齐昕还发现,路还存在客流分布不科学的问题——路从东丽湖发车后,乘客人数逐步增多,当车辆抵达天山南路站,几乎80%的乘客都会在这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齐昕将地铁2号线和路的路线图放在一起对比后发现,从天山南路公交站到天津站公交站,公交和地铁的线路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

↑地铁2号线线路走向

↑公交路线路走向

这样一来,从天山北路公交站一直到天津站公交站这段十几公里的距离内,路都很少有新上车的客流,但司机、车辆还要以近乎空车的状态全线路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停靠一站,都会导致运力资源被浪费,运营效率低下。

而这也同样是天津公交整体所面临的尴尬: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尤其是轨道交通优势明显,公交出行在整体公共交通网络中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重叠线路直接砍掉,行不行?

今年4月,齐昕将实际调研情况向市公交集团进行了汇报,集团很快就制定了初步的线网优化方案——将路直接缩短,对客流较大的站点予以保留,把与地铁线路重合的19个站点直接砍掉。

这一段直接砍掉,和地铁2号线形成接驳,还有一些其他的线路可以倒乘。而且经科学测算,天津公交线15公里左右,车辆的利用率是最优的。路调整之后,32公里的线路缩短了近一半,完全符合这个数据。

但是让韩家庆没想到的是,调整方案公示后,却遭到了一些乘客的反对。今年69岁的乘客王淑娴(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认为新的路线完全忽略了想要从东丽湖直达天津站的乘客的出行需求。老人的女儿住在市区,自己和老伴住在东丽湖。每隔几天,老两口就要前往女儿家帮忙照顾小外孙,路就成了他们近几年来最为倚仗的出行方式:

地铁是快,其他公交线路也可以倒乘,但是地铁得来回上台阶,我腿脚不行,倒乘也麻烦。我就想上了车直达,这一段整个取消了,对我来说肯定是不方便。

乘客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如何兼顾满足?

在公交线网调整过程中,会有很多与之类似的个性化需求出现。在追求运营效率、避免运力资源浪费的同时,这些乘客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又该如何满足?

经过进一步分析,韩家庆发现,像王淑娴这样从东丽湖直达天津站的客流大约占到总体客流量的两成左右。为了满足这部分乘客的需求,韩家庆对线路调整方案又进行了二次优化,把路公交线路拆分为“快线”和“区间”两条线:

按照全市公交线路、轨道交通两网融合的调整思路,“快线”依然保持原来的线路走向和长度,取消了和地铁2号线线路重复部分的6个站点,使总站点数量从32站减少到26站,运营模式也改为定点班车,每天上午下午各4班。这样一来,在满足部分乘客远距离直达通勤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运行效率,平均一趟车的运行时间可以控制在90分钟以内。

而“区间”,则沿用了第一版的调整方案,只保留从东丽湖公交站到天山北路公交站中间的19个站点,砍掉了向市区方向的其余站点,主要满足大部分东丽湖居民换乘地铁的出行需求。调整之后,“区间”的发车间隔为早晚高峰期间12分钟左右,平峰期间20分钟左右,乘客等车时间相比以往明显缩短。

↑路公交车调整运行图

这次调整之后,上班通勤一族和老年人错峰出行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乘客满意度不断提高,车队总体投入车辆也从19辆缩减到了16辆。短时间之内,线路客流量虽没有太大变化,可车辆周转系数得到了提高,相当于用更少的资源,满足了更多乘客的出行需求。

还有多少线路要调整?怎么调?

今年以来,全市调整运营的公交线路已经达条,减少重叠线路的长度公里左右。实现了处公交站点接驳个地铁站,接驳率超过91%。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全市新开线路11条,填补、增加了走向性的空白线路近30条。其中,在本月15号开通的路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行经海河沿线、学校、中山路地铁站、菜市场等,填补了区域公交空白,同时与主干公交线路无缝衔接,周边近5万居民可以通过这条线路实现换乘无忧。

为顺利推进这次大范围的线网调整,市公交集团也配合线网优化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线路缩短后,为降低远距离乘客公交出行的换乘成本,市公交集团推出了公交换乘优惠政策,乘客使用“天津公交”APP、支付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zlff/202411/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