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中华消化杂志,,40(12)周磊,王虹,高建萍,等.
字多速读版:
目的
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联合检测对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萎缩性胃炎(AG)的价值。
方法
于年7月至年12月选择居住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名,根据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分为无萎缩性胃炎(NAG)组、轻至中度萎缩性胃炎(MAG)组和重度萎缩性胃炎(SAG)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卡方检验、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胃泌素17和两者联合检测(联合预测因子)对SAG的预测价值。
结果
例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中,NAG组例,MAG组例,SAG组91例,3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性别、年龄、BMI和H.pylori免疫球蛋白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血清PGⅠ、PGR和胃泌素17水平均低于NAG组和MAG组[PGⅠ:92.73pmol/L(20.39pmol/L,.28pmol/L)比.69pmol/L(.44pmol/L,.70pmol/L)、.64pmol/L(23.37pmol/L,.91pmol/L)。PGR:7.40(1.63,9.52)比13.71(12.38,16.73)、10.06(4.49,15.87)。胃泌素17:2.31pmol/L(0.59pmol/L,3.24pmol/L)比4.59pmol/L(1.96pmol/L,10.86pmol/L)、12.51pmol/L(11.96pmol/L,15.60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PGⅠ=.、.,P=0.、P0.01;UPGR=.、2.,P均0.01;U胃泌素17=.、.,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R(β=-0.,OR=0.,95%CI:0.~0.,P0.01)和胃泌素17(β=-0.,OR=0.,95%CI:0.~0.,P0.01)均是避免SAG发生的保护因素,血清PGR和胃泌素17对SAG的联合预测因子L=3.-0.×PGR-0.×胃泌素17。血清PGR、胃泌素17和两者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AUC值分别为0.、0.和0.,预测SAG的灵敏度分别为91.11%、.00%和.00%,特异度分别为83.56%、95.74%和99.29%;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AUC值高于PGR和胃泌素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2.,P0.01;Z=6.,P=0.)。
结论
监测社区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PGR、胃泌素17和两者联合均可用于预测SAG,且两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较PGR或胃泌素17单独检测更高。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2.6%和45.0%。AG是肠型胃癌的癌前病变,其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取决于萎缩的严重程度和累及范围。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linkongastritisassessment,OLGA)分级基于胃镜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结果,根据相应的胃癌风险对胃炎进行分级,OLGA分级与胃癌高风险强相关。由于胃镜作为消化道肿瘤筛查手段受到侵入性、价格和可及性的限制,许多学者都在寻找AG诊断的理想化血清学标志物。
研究显示血清PGⅠ和PGⅠ与PGⅡ比值(pepsinogenⅠtopepsinogenⅡratio,PGR)与胃体萎缩程度和胃酸分泌减少相关,PG是反映胃体黏膜形态和功能状态的指标,已被用于评估胃癌的风险,但其有效性存在争议,且在不同的研究中其临界值差异较大。血清胃泌素17是由胃窦G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是反映胃窦分泌功能的灵敏指标之一,随着胃窦萎缩程度加重,胃窦G细胞数量减少,胃泌素17水平相应下降。然而,目前有关血清PG和胃泌素17联合检测对胃癌高危无症状人群AG预测价值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拟联合检测血清PG和胃泌素17,推测其对胃癌风险的预测意义。
以下全文版:
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一、研究对象
收集年7月至年12月实施上海市静安区公共卫生项目"早期胃癌筛查和癌前期病变及其有效干预"的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和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名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资料。所有入选者均符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年,长沙)》制定的胃癌高危人群判断标准,即符合下述选项①,以及②~⑥中任意一项:①年龄≥40岁,男女不限;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③H.pylori感染者;④既往患有慢性AG、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⑤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⑥存在其他胃癌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以及吸烟、重度饮酒等)。排除标准:①距上次胃镜检查间隔时间1年;②有胃大部切除术史;③近2周内服用过PPI或组胺H2受体拮抗剂;④有消化道肿瘤或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史、IBD史;⑤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高度怀疑罹患肿瘤可能;⑥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精神疾病。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符合以上胃癌高危人群判断标准并完成血清学、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人群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Helicobacterpylori-immunoglobulinG,Hp-IgG)检测结果,以及胃镜和病理活检报告。
1.血清PG、胃泌素17和Hp-IgG检测:
取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mL,2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PGⅠ、PGⅡ和胃泌素17水平;采用胶体金法检测Hp-IgG水平。
2.胃镜检查:
采用Q-型电子胃镜进行胃镜检查,按照静安区社区居民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筛查与防治方案实施细则,完成胃镜下病变观察、黏膜活检和病理活检,同时采集胃内关键部位图像。
3.病理诊断和分组:
将活检组织标本置入40g/L的甲醛溶液中脱水固定,常规进行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由3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各1名)进行诊断,以其中任意2名医师取得统一诊断为最后的病理学诊断结果。由上述2名病理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根据新悉尼系统对组织学活检标本进行胃黏膜萎缩程度4级评分:无萎缩为0分,轻度萎缩为1分,中度萎缩为2分,重度萎缩为3分。然后综合胃窦(包括胃角切迹)和胃体黏膜的萎缩程度评分结果进行OLGA分级。根据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将入选者分为3组:无萎缩性胃炎(non-atrophicgastritis,NAG)组(OLGA分级为0级)、轻至中度萎缩性胃炎(mildtomoderateatrophicgastritis,MAG)组(OLGA分级为Ⅰ或Ⅱ级)和重度萎缩性胃炎(severeatrophicgastritis,SAG)组(OLGA分级为Ⅲ或Ⅳ级)。
研究得出了哪些结果?
一、受检人群基本状况
共名完成血清学检测、内镜和病理活检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入选,排除2例现存胃癌和2例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部分血清标本不齐全者,最终纳入病例例,男例,女例,年龄范围为42~82岁,NAG组例,MAG组例,SAG组91例。见表1,NAG、MAG和S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性别、年龄、BMI和Hp-Ig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NAG、MAG和S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基本资料比较
二、NAG、MAG和SAG组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比较
S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血清PGⅠ、PGR和胃泌素17水平均低于NAG组和M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PGⅠ=.、.,P=0.、P0.01;UPGR=.、2.,P均0.01;U胃泌素17=.、.,P均0.01)。NAG、MAG和SAG组间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MAG组的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与NAG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NAG、MAG和S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比较
三、血清PG和胃泌素17预测SAG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R(β=-0.,OR=0.,95%CI:0.~0.,P0.01)和胃泌素17(β=-0.,OR=0.,95%CI:0.~0.,P0.01)均是避免SAG发生的保护因素,血清PGR和胃泌素17对SAG的联合预测因子L=3.-0.×PGR-0.×胃泌素17。
四、血清PGR、胃泌素17和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曲线
见图1,血清PGR、胃泌素17和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AUC值分别为0.(95%CI:0.~0.)、0.(95%CI:0.~0.)和0.(95%CI:0.~0.),预测SAG的灵敏度分别为91.11%、.00%和.00%,特异度分别为83.56%、95.74%和99.29%。联合预测因子预测SAG的ROCAUC值优于PGR和胃泌素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2.,P0.01;Z=6.,P=0.)。血清PGR和胃泌素17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92和2.46pmol/L。
图1血清PGR、胃泌素17单独和两者联合预测SAG的ROC曲线
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AG→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这一演变过程是肠型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最常见模式,由此可见AG是肠型胃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有证据表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与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和程度相关,萎缩是胃癌发生的癌化区域。本研究的对象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结果显示例受试者中,例(60.9%)诊断为AG(MAG患者例,SAG患者91例),即半数以上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患有AG。按照既往队列研究推算,约0.1%的AG患者可能在诊断后5年内进展为胃癌,胃黏膜萎缩的高危阶段即SAG(OLGA分级为Ⅲ或Ⅳ级)与胃癌的发生强相关。因此,在健康人群中发现并随访慢性AG对于早期胃癌诊断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MAG组和NAG组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的血清PGⅠ、PGⅡ、PGR和胃泌素17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萎缩的程度和范围进展至胃体SAG时,PGⅠ、PGR和胃泌素17水平均下降,与MAG组和NAG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NAG和MAG归为非SAG组与SAG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R和胃泌素17是避免SAG发生的保护因素,这一结果提示血清PGR和胃泌素17或可作为SAG的预测指标。对于预测患者是否发生某种疾病,仅通过单项指标进行判断较难同时兼顾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运用对该疾病发生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多项指标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再采用该联合预测因子对疾病的发生进行预测更有效和科学。因此,本研究将PGR和胃泌素17构建联合预测因子L,探讨PGR、胃泌素17和联合预测因子L预测SAG的价值,结果显示PGR、胃泌素17和联合预测因子L预测SAG的ROCAUC值均高于0.65,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86%,可见PGR、胃泌素17和联合预测因子L均可预测SAG,尤其Z检验发现联合预测因子L预测SAG的ROCAUC值优于血清PGR或胃泌素17单项指标。说明在筛查社区胃癌高危人群时,对联合预测因子L值≤-1.17的人群应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