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浅表性胃炎肠化 >> 疾病概述 >> 吴茱萸

吴茱萸

中科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淡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简介]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归经及靶向]归肝经而向上升至巅,入脾、胃经而下行人腹。[脉应]右脉从寸向尺流通不畅、脉体紧张度高,或左脉弦欠向上升者皆可用之。[服食感受及评述]吴茱萸禀火气以生,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阴也。以.其辛温故好升宣而“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神农本草经》);以其味厚而苦故又善降逆气也,故“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神农本草经》)。服食吴茱萸15g煎剂,人口辛辣,下咽时苦味明显。服食前左脉寸沉欠向上流通、关尺浮大,右脉轻取浮大、欠来势。15分钟后左脉弦敛之势明显,右脉已无浮大之势,轻取弦敛,来势较前有力,胸腹有温热感。30分钟后,双脉伏下,左寸已起,头目较前清透。1小时后,双脉柔和流利,以尺部明显,小腹微温。文字来自网络,侵删。

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但阴虚火旺者忌服吴茱萸,肠虚泄者尤忌吴茱萸,吴茱萸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1、吴茱萸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2、吴茱萸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3、吴茱萸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4、吴茱萸治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5、吴茱萸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6、吴茱萸治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7、吴茱萸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干金翼方》)   8、吴茱萸治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9、吴茱萸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10、吴茱萸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11、吴茱萸治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12、吴茱萸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13、吴茱萸治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14、吴茱萸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15、吴茱萸治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16、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17、吴茱萸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18、吴茱萸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19、吴茱萸治胃气虚冷,口吐酸水。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0、吴茱萸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21、吴茱萸治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2、吴茱萸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23、吴茱萸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24、吴茱萸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25、吴茱萸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26、吴茱萸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27、吴茱萸治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及多种同属植物的近成熟果实,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吴茱萸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食用方法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吴茱萸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服吴茱萸。   2、肠虚泄者尤忌吴茱萸。《本草蒙筌》   3、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本草经集注》      吴茱萸汤1   功效: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吴茱萸汤2   功效: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吴茱萸汤3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吴茱萸汤4   功效:主治卒心痛。   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   用法: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吴茱萸汤5   功效: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组成: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毫升,煎至毫升,食后服。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吴茱萸汤6   功效: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锉细。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吴茱萸汤7   功效: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吴茱萸汤8   功效: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吴茱萸汤9   功效: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吴茱萸汤10   功效: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来源:《千金》卷十六。      吴茱萸丸1   功效: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处方: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藭,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盬汤送下,日进二次。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吴茱萸丸2   功效:温胃降逆,主治虚寒呕哕。   组成:吴茱萸(炒)30克橘皮(洗)60克附子(炮,去皮、脐)   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白饮送下20丸。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吴茱萸丸3   功效:主治因食热及饮冷水过多,上气胸满。   组成: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泽泻3分,白术3分,赤茯苓3分,木香半两,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来源: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以温生姜汤送下,日3-4次。      吴茱萸丸4   功效: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组成:木香青皮各0.6克白僵蚕姜黄泽泻柴胡各1.2克当归身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人参橘皮升麻黄耆各2.4克半夏3克草豆蔻仁吴茱萸各3.6克麦芽面4.5克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温水送下,细嚼亦得。勿多饮汤,恐药速下。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异名:木香利隔丸(《兰室秘藏》卷中)。      吴茱萸丸5   功效:主治虚冷痰癖疝,食不消,心腹痛,气弱不欲食,虚惙羸瘦。   组成:吴茱萸10分,紫菀3分,白薇3分,乌头10分(炮),桂心6分,前胡5分,芍药5分,细辛5分,芎?5分,黄芩5分。   用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酒送下,日3次。稍加之。   来源:《外台》卷七引《深师方》。      吴茱萸丸6   功效:主治水气,心腹鼓胀,上气喘息。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甜葶苈3两(隔纸炒令紫色),椒目1两半(微炒去汗),赤茯苓1两半,槟榔1两,皂荚1两(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以利为度。   来源: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吴茱萸丸7   功效:主治妇人子宫久冷,妊娠数堕胎。   组成:吴茱萸(汤洗10遍,焙)3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3两,高良姜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麸炒黄)1两半,白术2两。   制法:上为末,用干柿20个,以好酒浸令软,研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15丸,空心、临卧温熟水送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吴茱萸丸8   功效:主治脾脏冷气积滞,醋心呕逆,宿食不消,腹脏虚鸣,时时疼痛。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神曲1两(炒令微黄),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桂心1两,熟干地黄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   禁忌:忌生冷。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来源:《圣惠》卷五。      吴茱萸饮   功效:主治产后中风腹痛。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4两。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吴茱萸酒   功效:散寒、消炎、退热。主治小儿各型感冒。   配方:吴茱萸、明矾各15克,白酒适量。   制法:将前2味共研细末,入白酒调和成泥膏状,制成药酒饼2个,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酒饼敷患儿两足心或手心,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来源:引自《药酒汇编》。临床验证均效。      吴茱萸散1   功效:温中散寒,主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组成: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藭30克干姜15克(炮裂,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用法:上药捣为粗散。每服9克,以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      吴茱萸散2   功效:主治气淋,腹胀不通。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芍药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桃白皮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细辛半两,真珠末1分,雄黄1分(细研)。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真珠、雄黄末各1字,搅令匀,更入酒半小盏,煎2-3沸,放温,食前服之。   来源:《圣惠》卷五十八。      吴茱萸散3   功效:温中祛寒,健牌燥湿,主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肉豆蔻仁干姜(炮)甘草(炙)各15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60克缩砂仁陈曲(炒)白术各30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      吴茱萸散4   功效:温肝降逆,主治奔豚气,或吐或汗出,发时气上冲心,闷乱,不省人事。   组成:吴茱萸槟榔木瓜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生姜汤调下。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吴茱萸散5   功效:主治胸痹,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组成:吴茱萸30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白术30克鳖甲3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澜)赤茯苓30克前胡30克(去芦头)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烙)京三棱30克桂心30克厚朴3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热)槟榔30克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以水毫升,入生姜4克,大枣3枚,煎至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吴茱萸粥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性痛经以及脘腹冷痛、呕逆吞酸。   材料:吴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葱白2茎   制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来源:《食鉴本草》      五味子吴茱萸丸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之久泄久痢,症见腰酸肢冷、神疲乏力、不思饮食、五更泻等。   组成:肉豆蔻60g,补骨脂g,五味子6Qg,吴茱萸(浸炒)+30g。   制法:研为末,生姜g,红枣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6—9g,每日1——2次,空腹或饭前温开水服下。   出自《证治准绳》      吴茱萸根浸酒   功效:主治产后缺乳、产后虚弱,大便秘结,呕吐涎沫,头额冷痛,蛲虫瘙痒。   配方:吴茱萸根(粗者)1尺,麻子50克,陈皮70克,酒1公斤。   制法:将吴茱萸根切碎、捣陈皮、麻子为泥,然后拌入吴茱萸根,用酒浸1宿后,慢火上微煎,去渣,贮瓶。   用法:分作5份,空心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      吴茱萸丁香汤   功效:温中补虚,降浊止呕。适用于肝胃虚寒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组成:吴茱萸9克,党参5克,生姜20克,大枣6枚,公丁香(后下)3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jbgs/8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