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近段时间很多自媒体都在讨论,开始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过度诊断;现在发展到: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要治疗。
那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疗?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1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胃镜及活检病理
A.慢性浅表性胃炎;B.慢性浅表性胃炎(Hp+);C.慢性萎缩性胃炎;D.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三个类型: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时称慢性浅表性胃炎);
2.萎缩性胃炎;
3.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过去的诊断,现在为了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统一,已摒弃不用,改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年国内慢性胃炎共识明确指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时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年国内慢性胃炎共识中已不在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概念。但在临床上,医院仍习惯使用“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疾病名称。
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当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时,描述为: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非萎缩性胃炎伴黏膜内出血等。
确实有60%以上的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那么该病还要不要诊断呢?
2.从以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标准看,确实该类患者与正常的胃黏膜不同。
3.胃镜常规活检病理检查,该类患者胃黏膜都有或多或少慢性炎症存在。
淋巴细胞、浆细胞,为慢性炎症细胞,根据其在胃黏膜浸润的多少、深度,把胃黏膜炎1.人每天需要进食,胃会受到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如:饮食(长期或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饮食过冷或过热、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幽门螺杆菌、药物等等。当然胃黏膜还有保护机制,当损害因子超过保护因子时,胃黏膜就会损伤,我们每天都在做些损害胃的事儿,难道你没有吗?也就是说,其实每天或多或少都会有黏膜损伤。症分为:正常、轻、中、重度。
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黏膜上1/3者,且在高倍镜视野下少于5个炎症细胞,为正常,超过5个为轻度;
炎性细胞超过黏膜1/3,但不超过全层2/3者为中度;
炎性细胞浸润超过全层2/3到全层者为重度。
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我们都常规活检病理检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正常者。
总之,从以上病因、内镜表现、病理检查这三方面来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确实存在,而且应该相当常见,所以有“十人九胃”的说法!
3.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否要治疗,这需要根据病理检查而定。
这是因为:
(1)胃黏膜炎症程度与患者症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2)患者症状有无、轻重还与患者耐受程度有关。
(3)长时间胃黏膜慢性炎症,进一步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增加胃癌发病率。据研究:5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演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4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演化为肠化生,而8%的肠化生患者会演化为异型增生,而异型增生会演化为胃癌。
3
因此,本人认为: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活检病理示中、重度慢性炎症,尤其是重度慢性炎症者,仍应适当治疗,以止酸、胃黏膜保护剂治疗为主,以减轻胃黏膜炎症(有些胃黏膜保护剂本身就有减轻胃黏膜炎症的作用,如:瑞巴派特)。
只有病理是轻度慢性炎症者,不需要治疗!但仍应注意自我保养,以免加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