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一针疗法胃痛穴胃炎穴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7/134966.html?ivk_sa=1023197a
胃痛穴相当于传统腧穴中脘穴。《针灸甲乙经》中载: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仰卧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当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图2-40)。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的作用。胃脘痛、腹胀痛、呃逆等。取胃痛穴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迅速准确地刺入1.5寸左右,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待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5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间以半分钟为宜。待胃痛明显好转后,令病人吸气收腹,再慢慢放松腹肌,如此反复进行5~10次。如身边无针,可以指代针压此穴3~5分钟,同样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胃痛是指由于炎症、饮食不洁、饮食过饱、感受寒凉或生气等因素而引起的胃痉挛,常伴有胀满、嗳气、反酸、打嗝、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等疾病。中脘穴是任脉及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胃之募穴,八会穴中之“腑会”,脾之结穴。募穴是经气汇集胸腹的部位,结穴是经气归结之处,故中脘穴可治脾胃之症。《循经考穴编》中云:“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古代名医张仲景云:“此穴为腑会,故凡腑病者,当治之。”所以六腑患病,特别是胃、肠、胆腑之疾患,均可取中脘治之。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胃痉挛、腹痛、肠鸣、腹泻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中脘穴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尤其可使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从而证明中脘穴确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能。此外,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急性胃痛的病人在中脘穴有压痛,而针刺此穴治胃痛可以达到95%以上的效果。[病例】陈某,男,31岁,电工。因胃痛2天,于年9月11日就诊。检查:腹部平软,无腹肌紧张,剑突下胃部投影区有触压痛,舌质暗红,舌中心区有裂纹,苔白厚薄不一,脉沉紧。诊断为胃痉挛,取胃痛穴针刺捻转,行针1分钟,病人自述胃痛减轻,继续留针15分钟,加用艾卷熏灸胃痛穴10分钟。由于病人平日畏寒,故灸后胃痛明显减轻,隔日又治疗1次,所有症状均消失。4周后复诊未见复发。胃炎穴此穴相当于经外奇穴印堂穴,在督脉循行路线上,位于两眉之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胀气。选胃炎穴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左手捏起局部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向下斜刺人5~8分,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值得注意的是,胃炎穴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网,故出针后一定要用干棉球压迫针眼1~2分钟,以防局部出现皮下血肿或出血。胃炎是指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的急、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胃部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灼痛、嗳气、反酸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心痛”等范畴,认为多因七情郁结、劳累过度、饮食不洁所致。印堂穴属于一个经外奇穴,位于督脉经脉线,介于两眉之间,是以其特殊的部位而得名的。《灵枢·五色》中载:“阙中者肺也……”这里的阙中即指印堂穴,印堂内应于肺,肺又起于中焦,中焦乃脾胃所居之地,故针刺印堂穴具有舒肝和胃、健脾理气的作用。根据这一学说,作者常用此穴医治胃炎、胃脘痛、胃溃疡等胃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认为,印堂穴不仅能治标---止痛,而且还能治本--消炎,通过局部的调理作用而促使胃部的炎症慢慢消散,使病体康复。作者共治疗18例急、慢性胃炎,其中治愈17例,无效1例。当然,由于治疗例数不多,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需继续观察疗效。张某男,50岁,教师。于年9月27日就诊。胃部隐痛不适2年余,近1个月病情加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发作。经服用多种消化系统药治疗无明显疗效。检查: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弦。诊断为胃炎,取胃炎穴针刺,行泻法,经30分钟的治疗,病人郎感觉胃部胀痛好转,继续治疗8次,病人诉说胃脘胀痛、不适等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yfcs/11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