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二

白癜风的防治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710/7288900.html

四、症状体征

1.症状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与溃疡病相反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不适,可能因容受舒张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抗酸药及解痉药不易缓解。多数病人诉食欲不振。根据作者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诊断的例慢性胃炎的调查,各症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见表。

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胃炎的病理变化与症状并不一致。Zaveronik发现有消化不良症状的病人活组织检查证实有胃炎者为42%;相反护校健康女生无胃病症状活组织检查证实有慢性胃炎者为29%。本院资料有类似现象,例有胃病症状的病人作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结果有58.6%有炎症改变,41.1%未见异常。症状与活组织检查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

①盲目活组织检查未能取到病变部位,目前纤维胃镜直视下作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已达80%~90%;

②症状并非来源于胃,可能由于肝胆系统疾病引起。另外无症状的“健康人”活组织检查阳性的问题,仍应诊断胃。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溃疡病、肝硬化、肝癌及肺癌等,经过健康检查才被发现。因此部分胃炎病人无症状并不足为奇。根据临床研究,Hp感染与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无明显关系。

2.体征多数病人有黄、白色厚腻舌苔。单纯溃疡病人无舌苔或有薄白苔,是两种胃病的不同点。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病人消瘦、贫血。此外无特殊体征。

五、病理生理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层,有一系列基本病变,这些病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成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1.基本病变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在黏膜层,有以下几种改变:

(1)细胞浸润:正常胃黏膜固有层仅有极少量的单核细胞,如果比较明显可认为是病态。淋巴细胞浆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活动期。嗜酸细胞比较少见。

(2)白细胞游走(1eucopedesis):在腺窝上皮或腺管上皮细胞间,可见3~5成团的白细胞向外移动,与周围的细胞境界清楚,最后排出到腺窝或胃腔。此种现象说明炎症有活动性。

(3)管型(cast):管型有3种:

①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构成,在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游走,排出到腺窝而成。

②腺细胞变性排出到腺窝而成。也有人认为腺细胞管型是人为的,由于取活检时黏膜受活检钳的压挤而成。作者曾用离体胃做实验,在同一部位,同时用活C检钳及手术刀取黏膜,结果两块组织都有管型,说明管型并非因钳子压挤而成。

③黏液管型系因黏液分泌过多,堆积于腺窝内而成。

(4)核分裂象:正常黏膜约每12个腺窝可见1个核分裂象,多在颈部。炎症或其他损伤时核分裂象明显增多,说明细胞分裂加速。

(5)囊性变:由于腺管的破坏、修复、萎缩及纤维化使腺窝颈部发生梗阻,引起腺管的继发性单纯性扩张而形成囊。正常时偶尔可见,在萎缩性胃炎时最多见。

(6)腺管颈部及腺窝部毛细血管非常脆弱,受炎症的影响常可见血管扩张或出血。肉眼可见小出血点或出血性糜烂,如出血范围广泛,可造成颈窝固有层血管的广泛破裂,前者意义不大,后者可造成糜烂或大量出血。

(7)腺管颈部进行性坏死:急性炎症、手术后或慢性炎症活动期,常见颈部细胞坏死。范围或大或小,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时颈部以上黏膜脱落,形成或大或小的糜烂。腺窝内常见管型。因此管型常是颈部坏死的一个线索。

(8)腺萎缩:腺体变短数目减少。主细胞壁细胞减少甚至消失。

(9)纤维化:胃黏膜也像其他黏膜一样,纤维化是组织破坏后的修复过程。在腺萎缩时最常见。正常黏膜固有层虽可见极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但无纤维化的表现。

(10)腺窝增生:腺窝层迂曲,不整齐,常见于腺管萎缩之后。

(11)假幽门腺化生:胃体腺萎缩之后常出现类似幽门腺的黏液腺,称为假幽门腺。

(12)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特别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少数见于浅表性胃炎,偶见于正常黏膜。轻重不一但典型者与肠绒毛无异。

(13)贮留病变:在血色病病人的胃底黏膜固有层中,可见血铁素沉着,但无炎症现象,主细胞内亦可见色素。淀粉样变性病人黏膜内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着,甚至形成肿瘤样结节。原发性者常伴腺萎缩,但无炎症表现。萎缩性胃炎或老年人常有脂肪沉着。

(14)淋巴滤泡增生:正常在黏膜基底部偶可见淋巴滤泡,腺体萎缩后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表面呈结节状。

2.病变程度根据病变程度及范围,以往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及萎缩两型。Whitehead认为这两型胃炎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只是其病变程度不同而已。

(1)浅表性胃炎:病变局限在黏膜的上1/3,即在腺窝层而不影响腺管部分,因炎症的影响上皮层变性坏死,重者剥脱形成糜烂甚至出血。核分裂象明显增多,上皮增厚。在腺窝固有层有多数细胞浸润,白细胞游走,腺窝内有各种管型。此外还可见充血或出血,颈部细胞坏死,腺窝层细胞剥脱形成糜烂。偶尔可见囊性变。

(2)萎缩性胃炎:炎症变化与浅表胃炎相似,惟范围扩大可波及黏膜全层;另外主要的病变是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Whitehead将萎缩性胃炎分为3度:

①只1~2组腺管消失者为轻度。

②全部消失或仅留1~2组腺管者为重度。

③介于两者间者为中度(国内分级见胃黏膜活检)。

浆细胞浸润主要在上层,淋巴细胞及滤泡主要在下层。多数浆细胞属于IgG类,在严重病例特别合并恶性贫血者,可见带IgG的浆细胞。Russel体也常见(由浆细胞发展成的嗜酸小体),其中含糖蛋白说明浆细胞功能障碍。有时腺萎缩不明显但细胞浸润波及黏膜全层。有人称之为间质性胃炎。腺管萎缩后空隙被单核细胞充填。用网织纤维染色常可见结缔组织塌陷,用这种方法容易确定腺体萎缩。腺体消失部分被分泌黏膜的假幽门腺所代替。肠上皮化生在萎缩性胃炎时很常见,轻者只见少量的杯细胞,重者可见大量典型的肠绒毛上皮。此外尚可见帕内特细胞及嗜银细胞。腺窝增生屈曲延长。黏膜肌正常或增厚。黏膜全层变薄。萎缩的变化可以很广泛,可以表现为全胃萎缩,即胃萎缩,也可以局限于一部,又称局灶性萎缩。此外尚可见脂肪细胞堆积。以上所述浅表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系指胃体炎症而言。如炎症发生在胃窦则情况不同。因为正常胃窦黏膜即可见较多的单核细胞。判定有无炎细胞浸润就比较困难。Benedict意见细胞浸润须超过黏膜的2/3始有意义。确定萎缩性胃炎更是困难,因为正常幽门腺腺窝占整个黏膜层的1/2。腺短而稀疏,故诊断萎缩性胃炎时应有1/3的腺体消失方有把握。病变局限于窦部时有人称为胃窦炎。这一诊断只能说明病变的部位,不能说明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3.病变活动性“活动”一词是指中性多形核细胞浸入胃黏膜固有层、胃小凹上皮及表面上皮,严重浸润可形成陷窝脓肿及上皮变性、黏液形成减少。活动性可依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进行分级,轻度是指浸润累及1/3胃小凹和表面上皮,1/3~2/3为中度,2/3以上则称为重度。“非活动”一词则是指无或很少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

4.细菌的有无用Warthin-Starry法染色,慢性胃炎常有Hp感染的存在。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难以一一介绍。兹简单介绍Schindler、Wood、Whitehead、Strickland4种分类方法以及悉尼世界胃肠病会议的分类法。

(1)Schindler把慢性胃炎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类。原因不明者属原发性,合并胃溃疡、胃癌及作过胃手术者为继发性。原发性者又分为浅表、萎缩及肥厚3型。关于肥厚性胃炎的问题,多年实践的结果未能用活组织检查证实,故不常用。

(2)Wood利用盲目吸引法取黏膜。将慢性胃炎分为3型:①浅表型;②萎缩型;③胃萎缩。其诊断标准见表1。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取黏膜时不能定位,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纤维胃镜逐渐推广以后,盲目吸引法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表1)。

(3)Whitehead按病变部位、组织变化及病变急慢进行分类,比较全面,见表2。

(4)Strickland将慢性胃炎分为A、B两型。其依据是:壁细胞抗体(PCA)阳性,炎症主要在胃体部者为A型;PCA阴性,炎症主要在胃窦部者为B型(表3)。

我院例萎缩性胃炎分析发现,无论PCA阴性或阳性炎症很少局限于胃窦或胃体,与Strickland分类不完全一致。因此,此标准与国内情况不完全符合。Strickland分型的意义:①用以解释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认为A型胃炎属于自身免疫病;②与预后有关,B型胃炎有10%的恶变率,而A型较少癌变;③在白种人PCA阳性与恶性贫血关系密切,随访过程中发现恶性贫血者占16%。

(5)年Wyatt和Dixon将慢性胃炎大体分为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细菌性(bacterial)和化学性损伤(chemicaldamage)。

(6)悉尼世界胃肠病学会分类:年8月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会大会上,Mis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统——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此分类法是由组织学和内镜2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的胃炎。而以病因学和相关因素为前缀,组织形态学描述为后缀,并对肠上皮化生,炎症的活动性、炎症、腺体萎缩及Hp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的描述为主,并区分病变程度,确定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①红斑渗出性胃炎。②平坦糜烂性胃炎。③隆起糜烂性胃炎。④萎缩性胃炎。⑤出血性胃炎。⑥反流性胃炎。⑦皱襞肥大性胃炎。悉尼分类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包括Hp)及内镜均纳入诊断,使诊断更为全面完整。所订项目比较详细,要求具体,有利于胃炎的临床与病理研究的标准化。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常不完全一致的矛盾如何解决;内镜描述要求过于详细具体,虽有助于内镜诊断的标准化,但对临床工作者来说又不易做到;慢性胃炎病因多种多样,由临床医师综合临床及各项辅助检查作出准确诊断,恐怕也很难做到,因此病因作为组织学诊断的前缀需要进一步研究。年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20位病理学家在Houston对应用4年的悉尼系统进行重新评价,目的有两个,一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胃炎标准,第二是确定定义和努力解决与悉尼系统应用有关的问题。为了准确判定Hp的存在与否,活检的部位至少应在5个区域进行即:距幽门轮2~3cm的胃窦大弯、胃窦小弯(A1、A2);距胃角大约4cm的体小弯(B1);距贲门大约8cm的胃体中部大弯(B2);及胃角切迹(IA)。可根据需要增加部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henwang.net/zlff/202108/10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